數字時代,傳統手工技藝如何守正創新?6月28日,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赴湘潭市中華文化傳承團走進石鼓鎮,對話青山嗩吶藝人易禮強,探尋非遺的存續之道。
在湘潭市石鼓鎮易老師家的合影 傳承團成員攝
易禮強老師自幼與嗩吶結緣,八九歲便開始了他的學藝之路。如今,他已在教學領域默默耕耘八至十年,其中不乏有從11歲起便跟隨他學習直至成年的忠實弟子。他還收到了學生們贈送的錦旗,上書“教育有方辛勤栽培愛生如子德藝雙馨”,以表達對他深厚師恩的感激之情。易老師的教學以線下為主,每周在中學開設兩堂嗩吶課,課程貫穿整個初中三年。其教學影響力早已超越石鼓鎮,學生有來自岳陽、益陽、寧鄉、長沙等湖南省內多地,還有武漢等省外愛好者遠道而來求學。
然而,技藝傳承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易老師也道出困境:部分年輕學員沉迷手機而半途棄學;團隊尚未有效開拓線上教學等新路徑,現仍以傳統師徒模式為主。當被問及青山嗩吶的絕技時,他強調了“循環換氣、一口氣吹奏”,以及“鼻孔吹奏”,這些也都是青山嗩吶獨有的魅力所在。
團隊成員對易老師進行采訪 傳承團成員攝
探訪中,易老師還親自演示了嗩吶制作的全過程,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他數十年的經驗。團隊成員目睹了一支嗩吶從原材料到成品的蛻變過程,最終成型的樂器在陽光下泛著溫潤光澤,仿佛古老的音律即將破殼而出,奏響新時代的樂章。
易老師制作嗩吶 傳承團成員攝
此次石鼓鎮之行,不僅是對青山嗩吶技藝的深度記錄,更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的深刻對話。在學子們眼中,易老師手中的刻刀與竹材,已不僅是制作樂器的工具,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