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童”行暖鄉間 紅色血脈永相傳
為學習和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光“童”行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從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化傳承等方面面展開“三下鄉”社會實踐。
傳遞深切關懷,深化實踐方向
6月30日,江西農業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張高亮蒞臨贛州市大余縣楊梅村,對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微光“童”行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隊進行慰問。張高亮在慰問中強調,大學生在參與教育實踐活動時,要善于將專業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以自身言行作為榜樣,成為照亮孩子們成長道路的“光”,積極踐行“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向外奉獻”。同時,他著重指出,當前要加強對志愿者們的引導工作,讓隊員們持續跟蹤陪伴孩子,強化與孩子父母的溝通聯系,通過長期且貼近實際的關懷,讓這份跨越距離的關愛切實落地,提升陪伴成長的實際效果。慰問結束后,張高亮副校長走進教室,為楊梅村的孩子們送上學院精心準備的文創產品,承載著知識與關愛的禮物,讓孩子們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
唱響紅色旋律,厚植愛國情懷
慰問結束后,志愿者們帶領小朋友們開展了紅色歌曲演唱活動。大家齊聚一堂,共同唱響一首首紅色愛國歌曲。激昂的旋律、嘹亮的歌聲在教室里回蕩,孩子們用稚嫩的嗓音,唱出對祖國的熱愛與贊美。在歌聲中,紅色精神浸潤著孩子們的心靈,一顆顆愛國的種子在他們心中悄然生根發芽,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筑牢安全防線,普及防溺知識
志愿者們與小朋友們一同來到楊梅村文明實踐站,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動。志愿者們首先向小朋友們詳細講解了防溺水知識,結合實際案例,著重強調野外水域的危險性,以及游泳時必須注意的各項事項。面對“同伴落水時應如何施救”這一關鍵問題,志愿者們進行了細致講解和演示。隨后,大家結合朗朗上口的防溺水歌以及“防水安全六不準”,帶領小朋友們再次回顧防溺水安全知識。通過生動有趣的講解和互動,孩子們對防溺水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我保護意識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傳承傳統文化,體驗手工樂趣
防溺水安全教育結束后,志愿者們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手工課。課堂上,志愿者們先向小朋友們普及了傳統文化——臉譜的起源及其相關知識,從臉譜的歷史發展到不同顏色、圖案所代表的人物性格,生動有趣的講解讓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對臉譜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后小朋友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認真勾勒每一筆線條、涂抹每一種色彩。在制作過程中,孩子們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在實踐中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手工課結束后,小朋友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繪制的臉譜作品。大家聚集在一起,與親手制作的臉譜共同合影留念。鏡頭定格下了孩子們燦爛的笑容和充滿創意的臉譜作品,這些照片不僅記錄了這一段歡樂且富有意義的時光,也成為了志愿者們與孩子們之間珍貴的回憶。此次活動在溫馨美好的氛圍中圓滿結束,為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也讓志愿者們收獲了滿滿的感動與成長。
供稿:江西農業大學 陳婧宇 田一涵 羅強
供圖:符佳寧 賴清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