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區中分村的蒼翠群山間,一棵枝干盤虬的“連理樹”靜默佇立,其交錯的枝干如同凝固的歷史年輪,歷經百年風霜仍屹立不倒。6月30日,“雷鋒驛站”社會實踐團隊的青年學子們肅然佇立在這棵曾見證新四軍將士革命情懷的古樹下,聆聽其無聲講述譚震林將軍與夫人葛慧敏在戰火紛飛中相濡以沫的深情往事,以及將軍在此指揮作戰時留下的動人故事。團隊成員們屏息凝神,從樹干的紋理中感悟革命歲月的堅韌,由此莊嚴開啟了追尋紅色根脈的實踐征程。
舊址遺存見崢嶸,將軍風骨勵后人 步入譚震林新四軍第三支隊司令部舊址,木梁磚瓦間沉淀的厚重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每一處角落都彌漫著抗戰時期的肅穆氛圍。團隊成員在斑駁的土墻、簡樸的陳設前駐足凝思,細細端詳墻上懸掛的舊地圖和桌上擺放的煤油燈等文物。徐孝旺爺爺動情還原了譚震林將軍在此運籌帷幄、指揮軍民英勇抗戰的歲月——狹小的作戰室內,油燈下鋪展的地圖標記著生死防線,將軍常在深夜伏案研究敵情;院落中的石磨旁,將軍與鄉親圍坐共商抗戰大計的情景仿佛猶在眼前,那份親民作風與戰略智慧令人動容。隊員徐悅輕撫著粗糙的木桌感慨道:“接觸這些實物,仿佛穿越時空握住了先輩的手。簡陋條件與堅定信念的強烈對比,正是信仰最震撼的注腳,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革命者的艱辛與崇高。”
圖1 徐孝旺爺爺講解譚震林先生事跡圖 許藝菲攝
血色豐碑永不朽,鐵軍精神永傳承 在新四軍繁昌保衛戰陳列館,戰斗的慘烈與軍民的堅韌通過詳實史料得以震撼呈現,展館布局嚴謹,分區域展示五大戰役的歷程。五戰五捷的輝煌戰績背后,是“用血肉守衛每一寸山河”的決絕誓言,館內收藏的檔案文件詳述了戰術部署與軍民協作的細節。隊員們久久駐足于描繪“塘口壩血戰”的巨幅油畫前——畫面中新四軍戰士與數倍于己的日寇殊死搏殺,每一處筆觸都凝結著英雄熱血,硝煙彌漫的場景令人窒息;泛黃的電文、磨損的步槍、帶彈孔的軍衣等文物無聲陳列,串聯起鐵軍將士以寡敵眾、氣吞山河的精神圖譜。隊長黃睿琪在筆記中寫道:“‘繁昌保衛戰’不再僅是課本名詞,它已升華為一種精神印記——越是艱險,越要像前輩那樣挺起民族的脊梁!這些文物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戰士們的無畏犧牲。”
青春對話烽火歲月,使命在肩勇毅前行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歷史回溯,更成為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課,團隊成員通過實地考察深化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團隊結合現場調研與村民口述,深入挖掘中分村紅色資源的當代價值,例如走訪當地老人聆聽譚震林將軍親民愛兵的真實軼事,并將這些鮮活故事記錄整理。離開展館前,隊員面向鮮紅團旗,莊嚴重溫入黨誓詞,鏗鏘誓言在青山間久久回蕩,誓言聲與山風交織,傳遞著青春的擔當。他們誓言將調研成果轉化為生動的宣講素材,使繁昌保衛戰的鐵血精神、譚震林等先輩的崇高風范,化作激勵新時代青年矢志奮斗的澎湃力量,并計劃在校內開展主題展覽。
圖2 隊員重溫入黨誓詞圖 張君豪攝
從中分村的連理古樹到莊嚴的紀念場館,“雷鋒驛站”團隊的年輕足跡串聯起一條跨越時空的精神通道,每一步都烙印著對歷史的敬畏。他們帶走的不僅是詳實的筆記與影像,更在靈魂深處鑄牢了信仰之基——當青年一代真正讀懂浸染鮮血的革命征程,理解先輩們用生命捍衛的信念,便能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校準方向,以青春之我,守護這來之不易的錦繡山河。紅色基因的傳承,正在這樣的叩訪與思考中生生不息,激勵著后人繼續書寫民族復興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