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紅色崢嶸”鄉村振興實踐團隊赴安徽省金寨縣梅山水庫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考察與文獻分析,系統梳理這座大型水利工程的歷史價值、現代功能及生態意義。
(閔文雪/攝)
梅山水庫位于大別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1954年3月動工興建,1956年4月竣工,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批治淮重點工程之一,也是淠史杭灌區的核心水源。其連拱壩設計曾以88.24米的壩高、443.5米的壩長創下“世界第一高連拱壩”紀錄,15個垛與16個拱構成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至今仍以堅固性著稱。
據歷史檔案記載,水庫建設期間,數萬名建設者以人工為主完成土石方開挖120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42萬立方米,解決了史河流域長期的水旱災害問題。建成后,水庫在1969年、1991年、2003年等特大洪水中發揮關鍵作用,累計保護下游金寨縣城、六安市葉集區及寧西鐵路、G40高速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惠及人口超百萬。
(閔文雪/攝)
沿著彎曲的道路,實踐團隊登上大壩,實地觀察水庫的整體風貌和工程設施。站在壩頂,團隊成員俯瞰浩渺的水面,對水庫的規模和氣勢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連拱壩獨特的建筑結構、堅固的壩體,以及周邊的配套設施,都展示著這座水利工程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閔文雪/攝)
通過走訪,團隊成員了解到水庫周邊社區依托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金寨縣梅山鎮通過“水庫+光伏”模式,在庫區周邊建設10兆瓦光伏電站,年發電量1200萬千瓦時,收益用于村集體經濟;同時,梅山水庫以“湖光山色+紅色遺址”吸引大批游客,庫區周邊分布著金寨縣革命博物館、洪學智將軍紀念館等紅色地標,與水庫共同構成“紅色+生態”旅游帶。
(閔文雪/攝)
此次調研活動,“紅色崢嶸”鄉村振興實踐團隊深刻領略到水利工程建設的偉大成就與時代價值。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民生期許的工程,不僅是新中國水利建設的卓越豐碑,更是持續賦能地方發展的強勁引擎。團隊成員表示未來將持續關注鄉村振興進程中水利工程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通訊員:周文靜、余敏、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