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11時,安徽中醫藥大學“紅色崢嶸,苓拓富路”鄉村振興實踐團抵達六安市金寨縣梅山湖旅游景區,沿著蜿蜒的登山步道深入庫區,實地探訪曾是世界最高連拱壩——梅山水庫連拱壩,以專業視角挖掘水利工程的生態價值與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連拱壩:水利奇跡的生態轉型 梅山水庫連拱壩坐落于大別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壩高88.24米、全長443.5米,由28個拱圈組成,曾經是世界現存最高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治淮骨干工程,它曾以“一壩鎖淮河”的壯舉保障下游數百萬畝農田灌溉,如今更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
圖為旅游團成員們在壩頂過道上行走 閔文雪攝
實踐團成員在壩頂俯瞰庫區,碧波萬頃的湖面與層巒疊嶂的山色交相輝映。“連拱壩的設計巧妙利用拱形結構分散水壓,既節省材料又增強穩定性,這種‘輕型壩’理念至今仍為水利工程建設提供參考。”團隊經過網上查詢特別了解,壩體下游的生態修復工程已形成濕地保護區,吸引白鷺、中華秋沙鴨等珍稀鳥類棲息,成為大別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范。
圖為團隊成員在壩頂眺望遠方的風景 閔文雪攝
紅色基因:水利精神的時代傳承 梅山湖庫區所在的金寨縣被譽為“紅軍故鄉、將軍搖籃”,實踐團特別參觀了壩區附近的革命紀念館。團隊成員通過講解員了解到60年前,數萬名建設者用鐵鍬和扁擔筑起這座‘人工天河’;今天實踐團用專業知識和青春熱情探索它的新價值。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與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
圖為團隊成員觀望水庫連拱壩 閔文雪攝
實踐反響:青春與山水的雙向奔赴 站在壩頂,眺望遠方。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實踐團的所有成員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有了深刻的感悟。梅山湖旅游景區讓這座‘功勛壩’煥發新的生機。
圖為團隊成員在水庫連拱壩入口處的合影 閔文雪攝
(通訊員:李薈嵐,李雪,閔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