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清晨,合肥三十頭社區活動中心內,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糖醫志愿服務隊的32名志愿者已全員就位。這是該團隊自2024年成立以來開展的第32場健康服務活動,目標是為社區120余位60歲以上老人建立動態健康檔案,并提供個性化慢病管理方案。
精密籌備:專業設備與社區聯動雙保障
活動前一周,服務隊聯合合肥市疾控中心、三十頭社區衛生院完成三輪設備校準。活動現場設置血壓監測、血糖檢測、中醫體質辨識等六大功能區,配備20套醫用級血壓計、15臺便攜式血糖儀及智能健康監測設備,所有器械均嚴格執行“一人一消毒”操作規范。社區網格員提前3天通過線上平臺完成老人預約登記,并根據既往病史劃分服務優先級。
“每支血糖試紙都經過三次校準,誤差率控制在±2%以內。”服務隊技術組組長楊雯表示。在健康檢測區,76歲的陳鳳英老人通過電子檔案系統查看個人健康數據:其收縮壓長期維持在150mmHg左右,波動幅度較半年前縮小40%。系統結合其脈象記錄及舌苔照片,智能生成“肝陽上亢體質干預方案”,包含決明子茶飲配方與太沖穴按壓指導。
精準服務:健康篩查與智能技術雙線并進
在智能健康角,83歲的獨居老人陳德發首次體驗大字版健康管理APP。該程序由服務隊聯合科大訊飛開發,界面僅保留用藥提醒、緊急呼叫等6項核心功能,圖標尺寸放大至普通手機的3倍。志愿者為其綁定電子藥盒,將降壓藥阿利沙坦酯的服用時間設定為每日上午8:00,并關聯子女手機端同步提醒功能。數據顯示,試點階段社區已有20位高齡老人完成設備綁定,用藥依從性提升至92%。
“紅喇叭點三下,15分鐘內必有醫生響應。”服務隊隊長李陽介紹,緊急呼叫系統直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過去半年累計觸發有效呼叫27次,包括3例急性胸痛患者的及時轉診。活動現場,32位高血壓老人接受耳穴壓豆與穴位按摩干預,其中19人即時血壓值下降5-10mmHg。
長效賦能:校社共建健康管理生態
活動后72小時,社區衛生院統計數據顯示:慢性病隨訪預約量環比增長35%,八段錦練習小組新增18名銀發學員。更值得關注的是,47份回收的需求表中,23位老人主動報名成為“健康互助大使”,他們將接受安徽中醫藥大學提供的標準化培訓,掌握基礎急救技能與血壓監測技術。
“按壓太沖穴要像輕觸琴鍵般發力。”在健康培訓區,中西醫結合學院研究生劉昊用經絡模型演示足部取穴技巧,紅色絲線標注的肝經走向引發老人濃厚興趣。社區衛生院院長王建軍透露,雙方正合作開發中醫體質動態辨識算法,計劃通過持續跟蹤200例老年患者的舌象、脈象數據,構建個性化干預模型。
數據驅動:動態檔案構建健康防線
本次服務共采集健康數據1,200余條,每份檔案包含連續3次血壓記錄、舌象照片及經絡檢測圖。所有數據實時上傳至社區“健康驛站”終端機,形成可視化趨勢分析報告。例如,81歲的糖尿病患者張建國近3個月餐后血糖值標準差從4.2mmol/L降至2.1mmol/L,其檔案頁面自動標記“控糖方案見效”,并推送進階飲食建議。
“傳統醫學智慧需要數據支撐才能扎根社區。”安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院長楊教授表示,團隊正在構建覆蓋脈診、舌診、問診的中醫AI輔助系統,預計2026年完成社區試點應用。
青年擔當:實踐淬煉醫學初心
活動結束后,志愿者耗時4小時完成120份健康檔案的加密歸檔。檔案中特別標注了7位需重點隨訪的高風險老人,包括2名收縮壓持續高于160mmHg的獨居者。服務隊成員任欣欣表示:“每次看到老人學會自主查看健康數據,都更堅定我投身基層醫療的決心。”
據統計,糖醫志愿服務隊成立至今累計服務1,500余人次,協助社區衛生院識別早期糖尿病、高血壓患者63例。2025年,團隊計劃將服務范圍擴展至合肥市5個老齡化社區,并試點家庭醫生簽約與遠程問診結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