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三下鄉社會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摘要:
“三下鄉”社會實踐作為高校服務社會、青年學子錘煉才干的重要載體,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中扮演著獨特而關鍵的角色。本文聚焦“三下鄉”活動在促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中的實踐成效與現存挑戰,探討其深層價值。研究發現,“三下鄉”活動為鄉村注入了活力與新知,但在長效機制構建、專業深度匹配、資源有效整合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為此,本文提出深化校地合作、推動項目化運作、強化科技文化賦能、構建多元支持體系等優化路徑,旨在提升“三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精準性、系統性與可持續性,推動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發展需求深度融合,實現青年成長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關鍵詞: 三下鄉;社會實踐;鄉村振興;大學生;教育幫扶;文化傳播;長效機制
一、 緒論:時代召喚與青年使命的交匯
“三下鄉”活動(文化、科技、衛生下鄉)自實施以來,已成為連接高校與鄉村、理論與實踐、青年學子與國情民生的重要橋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國家重大戰略背景下,“三下鄉”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與歷史使命。一方面,鄉村亟需人才、技術、文化等要素的持續注入以實現全方位振興;另一方面,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擁有服務社會的責任與優勢,青年大學生則蘊含著服務鄉村、建設國家的巨大熱情與潛能。因此,深入探究“三下鄉”社會實踐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獨特作用、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對于提升活動效能、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二、 “三下鄉”社會實踐賦能鄉村振興的多維價值
1. 人才振興的“催化劑”:
輸入新鮮血液: 大學生下鄉帶來了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直接緩解了鄉村部分領域(如基礎教育、信息化、短期項目管理)的人才短缺壓力。例如,師范生支教補充了鄉村薄弱學科師資,計算機專業學生為村民普及電商知識。
激發內生動力: 大學生與當地青年、留守兒童的互動交流,傳播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開闊視野,有助于激發鄉村青少年對知識和未來的向往,間接培育本土人才成長的沃土。如開展“大手拉小手”學業輔導、勵志講座。
搭建回流橋梁: 深入鄉村的實踐經歷,使大學生真切感知鄉村變化與發展潛力,增進對“三農”的情感認同,為未來有志于投身鄉村建設的人才埋下種子,成為潛在的人才“蓄水池”。
2. 文化振興的“傳播者”:
弘揚主流文化:通過文藝演出、政策宣講、主題墻繪等形式,生動傳播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不良風氣。
挖掘保護鄉土文化: 學生利用專業特長(如歷史、民俗學、藝術設計)參與非遺項目調研、村落歷史文化整理、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等,助力喚醒鄉村文化記憶,提升文化自信與品牌價值。例如,為古村落制作數字化檔案,設計推廣特色民俗工藝品。
促進文明鄉風: 開展衛生健康知識普及、法律咨詢、環保宣傳等活動,引導村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3. 產業振興的“助推器”:
科技支農惠農: 農學、園藝、電商等專業學生下鄉,可開展農業技術指導(如病蟲害防治、新品種推廣)、電商技能培訓、鄉村旅游路線規劃等,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幫助農戶開設網店銷售特色農產品。
提供調研與策劃:學生團隊圍繞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開展深入調研,形成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營銷方案或發展規劃建議,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參考。
鏈接外部資源:高校師生團隊可成為鄉村對接高校科研成果、校友企業資源、市場信息的紐帶。
4. 組織與生態振興的“參與者”:
支持基層組織:*協助村“兩委”進行文書整理、檔案數字化、政策宣傳材料制作等工作,提升基層治理效率;參與組織村民文化活動,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
傳播生態理念:開展環保知識科普、垃圾分類宣傳、鄉村環境美化行動(如“生態小屋”設計、環保手工坊),提升村民生態保護意識,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三、 現實困境與深層挑戰
盡管成效顯著,“三下鄉”在深度服務鄉村振興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1. “蜻蜓點水”效應:時間短與長效性不足。 活動多集中于寒暑假,時間短暫(通常1-4周),項目剛啟動或初見成效即告結束,難以形成持續深入的幫扶效應,與鄉村發展的長期性需求存在矛盾。村民反映“剛熟悉就走了”、“很多想法沒來得及落實”。
2. “水土不服”現象:供給與需求錯位。 部分活動內容未能精準對接鄉村實際痛點,存在“想當然”或“一廂情愿”的情況。高校專業優勢、學生特長與鄉村具體需求(如特定種養殖技術、鄉村旅游運營、復雜手工藝傳承)之間存在匹配度不高的難題。
3. “單兵作戰”局限:資源整合與協同不夠。** 活動多由高校團委或單個院系主導,與地方政府部門、涉農企業、公益組織、在地鄉賢等力量的深度協同不足,資源(信息、技術、資金、市場渠道)未能有效整合,影響項目落地深度和廣度。
4. “淺嘗輒止”問題:專業深度與實踐浮淺化。部分活動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層面(如簡單支教、文藝匯演、問卷調查),缺乏運用專業知識解決鄉村復雜問題的深度實踐,學生能力鍛煉和鄉村實際收益有限。
5. 保障機制待完善:安全、經費與評價體系。下鄉師生的安全保障機制需更健全;活動經費來源相對單一且不穩定;科學有效的成效評估和激勵機制尚不完善,影響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和項目的可持續性。
四、 深化“三下鄉”服務鄉村振興效能的優化路徑
1. 深化校地協同,構建長效機制:
建立穩定結對關系: 推動高校院系、科研團隊與特定縣、鄉、村建立長期穩定的結對幫扶關系,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責和目標。
打造“產學研用”基地:在鄉村設立長期的社會實踐基地、科研工作站或成果轉化基地,實現“三下鄉”從“活動”向“項目”再向“事業”的轉變。
實施“接力棒”計劃: 設計跨年度、分階段實施的項目,確保不同批次學生團隊工作內容能有效銜接和深化。
2. 推動精準對接與項目化運作:
* 深入需求調研前置: 活動策劃前,充分與地方政府、村委會、村民代表溝通,精準識別核心需求和優先事項。
* 強化項目設計與論證:基于需求,設計目標明確、內容具體、方法可行、預期成果清晰的項目方案。鼓勵跨學科組隊,提升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 引入項目管理方法:對重點項目實行全過程管理(立項、執行、監測、評估、反饋),確保項目質量。
3. 強化科技文化賦能,提升專業深度:
發揮高校科研優勢:引導教師科研項目與下鄉實踐結合,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如智慧農業、環保技術、數字文旅)在鄉村的示范應用與推廣。
深耕文化傳承創新:支持學生運用現代理念和技術(如數字媒體、文創設計)參與鄉土文化的系統性挖掘、記錄、保護、傳播與創意轉化,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IP。
聚焦關鍵領域突破:集中資源在鄉村產業發展(如品牌打造、電商運營)、教育質量提升(如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治理能力現代化(如數字化工具應用)等關鍵領域進行深度服務。
4. 構建多元支持與保障體系:
拓展資源渠道:積極爭取政府專項資金、企業社會贊助、公益基金會支持,設立“三下鄉”專項基金。
完善安全保障 :健全安全預案,購買專項保險,加強行前安全教育和過程管理。
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建立科學多元的成效評估體系(兼顧過程與結果、短期與長期、學生成長與鄉村受益),將下鄉表現納入學生綜合評價、教師考核評優體系,對優秀項目和個人給予表彰激勵。
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建立“三下鄉”項目庫、成果庫、需求庫和人才庫,促進信息互通、經驗交流與成果轉化。
五、 結語: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青春華章
“三下鄉”社會實踐是青年大學生認識國情、奉獻社會、增長才干的生動課堂,更是匯聚高校智慧力量、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渠道。面對新使命新要求,唯有突破短期化、表面化的桎梏,向精準化、長效化、深度化轉型升級,才能真正釋放其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的巨大潛能。這需要高校、地方政府、鄉村社區、社會力量以及青年學子自身的共同努力和協同創新。通過深化校地合作、精準對接需求、強化科技文化支撐、完善長效機制,讓“三下鄉”的足跡更深地刻印在廣袤的鄉土大地上,讓青春之花在服務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絢麗綻放,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藍圖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大學生當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自討苦吃”中砥礪成長,在鄉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奮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青春華章。
作者:孫延森 來源: 中共中央 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山西大學生讓非遺技藝年輕態
- 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學生“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特色節目展演在山西大學音樂廳圓滿落幕。
-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