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科技文化優勢,積極投身鄉村服務,關注與陪伴農村留守兒童。7月8日上午,廣東海洋大學夏遂興教實踐團隊積極響應團中央和團省委的有關部署,積極參與“百校百號鄉村行”專項活動,前往湛江市遂溪縣建新鎮中心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小學生們一同開啟多彩仲夏之旅。
凝心聚力共奮進,童心筑夢啟新程
在校團委宣傳部科長王梓珊老師的帶領下,夏遂興教實踐團隊于7月8日上午8:30分抵達建新鎮中心小學并與校方成功對接,隨即共同開展“七彩假期筑盛夏,砥礪青春向未來”社會實踐活動啟動儀式。建新鎮中心小學校長黃江、黨支部宣傳委員政教主任林密、廣東海洋大學團委宣傳部科長王梓珊和參與實踐活動的支教隊員及50多名小學生共同參與了啟動儀式。儀式上,黃校長和王老師分別對參與此次實踐活動的學生和支教隊員們提出了要在實踐中“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和“依規支教、依技支教”的殷切希望,實踐團隊隊長唐育芬則代表團隊表達了將在實踐中始終遵循“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原則的決心。最后儀式在全體合唱《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的激昂歌聲中落下帷幕,摁下了此次實踐活動的啟動按鈕。
聚焦愛國主義教育,厚植紅色基因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的主題,是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關心祖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環節。愛國主義教育課程作為本次支教活動的第一堂課,由實踐團隊中的兩名廣東海洋大學第十二期青馬學員共同進行授課。課程從小學課本中“小英雄雨來”的紅色英勇故事作為出發點,由淺入深,引伸出關于紅色基因的內涵,并向同學們宣講了小英雄雨來身上所具有的不畏強敵、敢于犧牲的英勇革命精神。同時結合愛國紅色動畫短片及趣味問答等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愛國主義精神以貼合小學生們的形式進行傳播,教育引導小學生們將愛國精神內涵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課程還圍繞國旗國歌以及少先隊的相關知識展開,首先授課隊員向學生們介紹了我國的國旗和國歌的正確名稱和歷史由來,并向學生們講解了國旗中五顆五角星所蘊藏的內涵以及國歌中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精神和毅力。在授課過程中隊員采用引導式提問的方法,以生動有趣的問題一步步將學生們從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學習吸收。接著支教隊員通過向學生們講解少先隊名稱的由來和所肩負的光榮使命,引導學生們進一步學習掌握少先隊的發展歷史;并開展趣味互動,如教授示范如何規范系紅領巾和規范敬少先隊禮,讓小學生們深刻認識到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肩負的責任和義務。
詩情畫意伴成長,翰墨凝香潤童心
“腹有詩書氣自華,胸藏文墨懷若谷”。支教隊員開設趣味書法——腹有詩“書”氣自華課程,在課堂中向小學生們講解硬筆書法的基本步驟,讓學生了解學習書法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磨煉優良品格。支教隊員通過親身示范握筆姿勢以及講解筆畫書寫,對小學生們存在的不正確的握筆方式以及不規范的書寫筆畫進行了糾正。課堂中的學生們跟隨著支教隊員的指導,紛紛對自己的握筆姿勢進行了調整,并認真的進行了練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通過理論知識和基本握筆姿勢的學習后,支教隊員帶領學生們通過實踐書寫《山村詠懷》這首古詩,鞏固先前學習的握筆姿勢和筆畫書寫的知識。在實踐書寫的過程中,學生們一筆一劃、一字一句認真地書寫著古詩,支教隊員們則從起筆、頓筆和收筆等書寫技巧方面手把手指導學生們進行書寫,規范他們的握筆姿勢和書寫筆畫,培養學生書寫規范字,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借助藝術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及表達能力。
一天的支教生活至此落下了帷幕,團隊成員圓滿地完成了一天的教學任務。“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觸碰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相遇建新,隊員們用青春澆灌、用七尺講臺、用粉筆勾勒,點亮一個個孩子的世界,照亮山外的視野。支教相遇,既是隊員們對學生們的教導,也是學生們給隊員帶來生活的感悟。相遇建新,攜手織夢,這個夏天,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