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雙碳目標的提出,要求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和化石能源低碳化進程加速;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時期,能源科技創新有望取得突破;中國石油企業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更為迫切。為探尋石油企業在“雙碳”政策下的綠色發展之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美麗中國致遠實踐隊于8月13日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張衛東教授進行線上專訪。
光華大道通雙碳會議伊始,張衛東為實踐隊員介紹了石油企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如今碳中和成為世界潮流,能源轉型是碳中和的核心,包括了能源效率的全面提升、現有能源利用系統的變革、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中國作為能源的生產大戶和消費大戶,中國石油企業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參與者,在清潔能源供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方面都大有可為。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重構世界科技格局,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產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將引起全球能源變革;學科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國際大石油公司普遍將技術創新作為支撐公司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成為大石油公司技術發展的普遍做法。中國的大石油公司多年來重視研發投入與技術積累,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但離國家倡導的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及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還存在一定差距。
智能建設降成本隨后,張衛東與實踐隊員針對石油企業的轉型中亟待解決的相關問題展開交流。對此,張衛東教授強調了“能源浪費”和“成本”的問題,以油田“注水”環節為例,這其中需要耗費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損失。如何在兼顧經濟利益的情況下有效降低損失,是需要思考與盡快解決的問題。通過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方式去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提供了探索“碳中和”的新思路。通過行業數字化的發展趨勢這一話題,張衛東教授對國內數字油田技術發展進行深入解答。張教授介紹國內較為先進的數字化如新疆油田、勝利油田,此外,在數字油田基礎上,當今對油田數字化的處理、油田監控運行等等有了更高的智能化要求,建設智能油田已經成了信息時代的迫切需求。隨著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數字技術已成為驅動企業轉型的重要力量。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數據自動采集、實時監控、智能生產優化與智能決策,建設智能油氣田是未來石油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校企合作,未來可期然后,實踐隊員又向張衛東教授請教,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石油企業在進行轉型發展時都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同時學校針對這種國家策略做出了的哪些相應課程改革來進行相應的人才培養。張衛東教授指出,各石油央企為助力國內穩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紛紛制定碳中和規劃目標,同時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不同的戰略方向。中國石化未來將加快發展以氫能為核心的新能源業務,擬規劃布局1 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700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中國石油將大力發展天然氣業務,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業態,努力構建多能互補的新格局。并將重視新能源的開發,適度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干熱巖開發等業務;中國海油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通過將海洋工業的比較優勢用于海上風電業務的發展,培育出新的業務增長點。最后,張衛東教授介紹到學校也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例如石油工業與碳中和課程,目的就是讓同學進一步了解石油工業怎樣進行碳中和。與此同時,學校準備開設碳儲專業,簡單來講就是對二氧化碳的封存,這個技術是未來的要大力發展的技術。
本次專訪旨在使實踐隊員深入去了解國家“雙碳”目標的戰略意義,從課本中抬頭,用實踐的步伐去理解碳中和、碳達峰,在石油工程的學習中擔起“雙碳衛士”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