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農業與清潔能源融合,看淄博鄉村如何書寫“雙碳”答卷?看志愿服務如何為“光伏+黑牛”注入活力?
在淄博市高青縣唐坊鎮的廣袤田野上,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板下卻不是閑置的土地——成群的黑牛悠然啃食牧草,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著土壤濕度和光照強度。這一“牧光互補”的生動場景,正是唐坊鎮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實踐。近日,山東財經大學志愿者隨當地常務副鎮長孫學波探訪紐瀾地(黑牛)數字農業展示中心,見證“光伏+畜牧+數字化”三產融合如何重塑鄉村經濟生態鏈。
(一)“陽光牧場”背后的技術革命 “我們通過抬高光伏支架、拉大板間距,既保障發電效率,又為牧草生長和黑牛養殖騰出空間。”唐坊鎮常務副鎮長孫學波介紹道。華能高青唐坊牧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項目一期規劃容量100兆瓦,總投資4.2億元,占地面積1500畝,建成數字化標準牛棚196座、220kV升壓站以及11.3公里送輸線路,一期工程現已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預計8月底前實現并網發電。項目全部投產后,將成為淄博市加快綠色轉型發展的樣板工程和“光伏+”的標桿示范項目,具有較強的復制推廣意義。
此項目實現了牧光高度融合發展。項目充分利用牛棚頂部閑置空間,光伏組件作為牛棚頂部材料,既能使光伏組件排布緊密,增加發電容量占比,又不影響牛的養殖空間,能夠真正實現“上能發電、下能養殖”的高度融合,在用地緊張的形勢下,實現了土地的集約高效利用。“牧光互補”模式既具有無污染零排放的發電能力,又不額外占用土地,可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同時還間接促成了養殖棚舍向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實現光伏發展和牧業生產雙贏。項目一期投入使用后,可實現高青黑牛及能繁母牛存欄量達到5萬頭規模,同時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1.1億度,實現銷售收入4千萬元,年利稅1200萬元。
數字技術的加持更讓效益倍增。在展示中心大屏上,每頭黑牛的耳標編號、運動軌跡、健康數據實時更新,光伏發電效率、土壤碳匯量等指標一目了然。“通過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消費者掃碼即可追溯牛肉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生命周期。”項目技術負責人表示,這種透明化管理讓產品溢價提升15%。
(二)綠色經濟惠及民生 項目的落地不僅帶來生態效益,更切實鼓起了農民腰包。村民不僅有土地流轉租金的收入,而且有在牧場務工的收入,還有村集體分紅。華能集團支付近億元棚頂租金給合作企業,并幫助合作企業建設牛棚棚頂,極大降低了合作企業的土地租金和建設成本,為紐瀾地集團構建“企業+合作社+養殖戶”訂單式免費入園養殖合作模式奠定了基礎。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入園免費養殖,不僅解決了合作社養殖場地的問題,還能在養殖用工解決村民就業、青儲飼料變現利用等方面有效增加周邊群眾收入,黑牛養殖合作社每年拿出5%利潤分紅給村集體,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近20萬元,真正創新探索出了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三)環境改善效益可觀項目一期工程并網發電后,年可節約標煤3.5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2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785.9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357噸。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平均上網電量將達到3.87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30.4萬噸,環境效益顯著,有利于打造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持續推進全市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同時這也是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和山東省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
(四)青年志愿力量注入鄉村振興 在調研過程中,山東財經大學志愿者參與了光伏電站設備巡檢,記錄發電數據、檢查組件清潔度及線路安全,協助處理簡單故障(如組件遮擋清理、逆變器運行監測),保障電站高效運行。
針對參與光伏項目的村民,設計涵蓋收入變化、就業機會、生活便利性等維度的問卷,結合入戶訪談,收集村民對項目收益分配、政策透明度的真實反饋。
“牧光互補不是簡單疊加,而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唐坊鎮常務副鎮長表示,加強數字農業與清潔能源融合,讓淄博鄉村書寫“雙碳”答卷,增加民生福祉,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