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天下之大本也。”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產業振興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石。為深入了解鄉村產業振興,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于2025年1月10日深入日照市南湖鎮西沈馬莊村,對當地蓬勃發展的大棚產業展開調研,了解大棚產業為鄉村帶來的巨變,也在實踐中對鄉村產業發展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1月10日上午,實踐隊員抵達西沈馬莊村,一排排整齊的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成為了鄉村田野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些大棚不僅是村民們辛勤勞作的“戰場”,更是承載著鄉村振興希望的“聚寶盆”。實踐隊的第一站,便是西沈馬莊村村委會,實踐隊員向村書記了解關于大棚產業發展的情況。
沈馬莊村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村民們靠天吃飯,收入微薄且不穩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們將目光鎖定在了大棚產業上。起初,村民們對這一新興產業心存疑慮,擔心投入得不到回報。為打消村民的顧慮,村書記帶頭示范,建起村里的第一批大棚。經過幾年的摸索與發展,大棚種植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如今,大棚產業已成為村里的支柱產業,帶動全村經濟飛速發展。
盡管大棚產業的發展,讓村民們的錢包鼓了起來,但是村里依舊留不住高素質人才。當實踐隊員詢問到關于大學生村官返鄉帶動鄉村振興時,書記感慨說:“每年會有大學生畢業到村里工作積累經驗,一兩年之后均會調到政府工作,不會長久留下來。而且村里的年輕人會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資源,普遍會帶著孩子到城市生活,所以現在村里老齡化很嚴重。”吸引和留住高素質人才已成為影響鄉村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據此實踐隊員進一步詢問,如果老齡化嚴重,那村里一排排的大棚都是怎么管理的呢?書記指出,村內已成立農業合作社,將無人管理的大棚進行統一管理,但是現在只能小規模管理,大規模管理仍面臨諸多挑戰。由此觀之,農業產業的振興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圖為實踐隊員與村書記親切交談。李怡菲 供圖
與村書記交流結束后,實踐隊員來到村街道,進一步探尋大棚產業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具體變化,與村民展開了親切交談。村民們向實踐隊員介紹道,大棚發展起來之后,生活水平明顯提升。但是最明顯的問題是現在從事大棚種植的幾乎都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年輕人均會選擇進城從事工作。實踐隊員進入當地小超市發現內部商品多以生活用品為主,幾乎沒有零食,于是實踐隊員問老板這一現象的原因,老板回答“村里幾乎沒有小孩了,沒有這需求量。”由此可見盡管大棚產業發展,帶動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但是依然不足以讓勞動力回流,老齡化依然十分嚴重。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超市老板。劉曉然 供圖
最后實踐隊員走進大棚,實地感受這一產業的魅力。一進入大棚,一股溫暖濕潤的氣息撲面而來,與外面寒冷的冬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嫩綠的蔬菜、鮮艷的水果掛滿枝頭,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在大棚里勞作的村民熱情地和實踐隊員打招呼。在與該村民的交談中,實踐隊員了解到,大棚種植雖然辛苦,但收益確實比傳統農業高了不少。“以前種糧食,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種大棚,一年下來收入能有好幾萬呢!”村民笑著說。村民還向實踐隊員介紹道,大棚種植讓他們擺脫了季節的限制,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隨時調整種植品種,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在考察過程中,實踐隊員也注意到了大棚產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部分大棚的設施較為陳舊,保溫、通風等性能有待提高;一些農戶在種植過程中,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較低,仍然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導致產量和質量難以進一步提升;此外,大棚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還相對單一,主要依賴批發商上門收購,農戶在價格上缺乏話語權。針對這些問題,實踐隊員倡導可以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種植效率和質量,許多村民在聽取建議后,表示愿意積極嘗試與配合,展現出較高的接受度,為西沈馬莊村大棚產業的后續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與動力。

圖為實踐隊員深入大棚實地調研。甘唯萌 供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次實踐活動讓實踐隊員走出了書本,走進了鄉村的廣闊天地,親身感受到了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實踐隊員們肩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將繼續關注農村發展,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為農村產業振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的大棚產業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也必將早日實現!(通訊員 李怡菲)

圖為實踐隊合影。李浩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