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浪潮中,大棚經濟成為農村發展的新亮點。日照市南湖鎮西沈馬莊村,作為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種植村,近年來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引領下,大棚經濟蓬勃發展,不僅解決了勞動力外流和大棚荒廢的問題,還實現了產業升級。2025年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隊奔赴西沈馬莊村,深入調研這一農村新發展的生動實踐。實踐隊員們走進大棚,與村民和合作社成員深入交流,了解大棚經濟如何在改革浪潮中實現“大改革大棚大未來”,為新時代新村帶來新氣象。
初進村委,與書記話桑梓共謀發展
1月10日上午,實踐隊員一抵達西沈馬莊村,便對“排山倒海”的大棚驚嘆不已,鱗次櫛比的房屋和大棚在陽光下錯落有致、相得益彰,展現出蓬勃生機。西沈馬莊村村黨支部書記趙龍新熱情接待了實踐隊員,書記介紹到,近年來西沈馬莊村發展勢頭良好,村民安居樂業,正在成為遠近有名的“模范村”“文明村”“示范村”。
實踐隊員熱切地咨詢了書記關于西沈馬莊村主導產業、發展模式等問題,了解到西沈馬莊村是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種植村,主導產業是蔬菜大棚,以西沈馬莊村作為共富片區中心村,發揮閑置蔬菜大棚資源和技術、市場優勢,推動片區種植蔬菜大棚建設,帶動片區勞動力就業,帶動村民年增收。西沈馬莊村堅持“黨建引領,合作社帶動”九字箴言,在南湖鎮率先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采用“黨建+產業”發展模式,致力于打造集綠色果蔬種植、采摘、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循環生態農業園。實踐隊員結合家鄉的發展,對西沈馬莊村的先進發展給予了高度贊揚,這些舉措一定可以提振經濟發展動力,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
同時,西沈馬莊村也面臨鄉村發展現狀下的種種問題:村內戶籍人口比重較高,勞動力外流嚴重,加上大棚打理繁瑣,不少大棚處于荒廢狀態,既浪費了資源,又制約長遠發展。書記還舉了一個實踐隊員感興趣的“選調生”例子,引出“大學生村官”等青年力量也返鄉較少,限制了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不利于產業的創新。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趙龍新書記關于西沈馬莊村談話,了解大棚發展模式。劉曉然 供圖
再進村落,與村民共談村情問生活 告別書記后,為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實踐隊員隨即分為三組開展實地采訪,分區域向西沈馬莊村村民詢問家庭狀況、村內基礎設施、生活滿意度等問題。在尋找受訪者時,西沈馬莊村人口老齡化嚴重這一問題再次暴露出來,實踐隊員采訪的多為老年人,經過采訪,老人的兒女因外出務工、學習等原因離開村子是常態,有不少老人獨自生活,村內獨居老人群體龐大。但是對于村落基礎設施、正常生活表示滿意,水利設施、供氣供暖設施、污水處理設施、村莊綠化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等全面便民。年齡較大的村民可以通過經營自己的大棚,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加之農村服務社的分紅,基本保障生活收入。村書記為主的領導小組受到一致好評。實踐小隊采訪時發現村民正在交水費,現場有序繳費,有序取水,村內生活的便捷性可見一斑。

圖為實踐隊員對西沈馬莊村村民進行采訪調查,向當地村民了解村情。劉曉然 供圖
又進大棚,向瓜果探生財致富之道 經大棚負責人允許,實踐隊員進入種植大棚零距離感受和學習村民的工作。棚外是嚴寒的冬季,棚內卻仿佛是溫暖的春季,體感溫度直線上升,圣女果、油桃等等作物的芬芳撲鼻而來。負責人介紹,合作社引進了特種大辣椒、番茄、黃瓜等新品種,還種植了草莓、圣女果、藍莓、羊肚菌等高產值品類,作物種類豐富,除供應本地市場外,還可以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關于營銷情況,實踐小隊了解到西沈馬莊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致力于打造集綠色果蔬種植、采摘、銷售于一體的現代化循環生態農業園,逐漸形成了具有西沈馬莊村特色的“一村一品”品牌。被問及大棚種植的技術問題和病蟲害問題,負責人自豪地表示會定期邀請專業人員來村現場“開處方”,就病蟲害防治、油桃和苗木種植準備、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技術指導,以確保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田間管理,實現產品生產標準化、質量安全化,提高市場競爭力。負責人還指出,年齡較大的勞動力也可以完成種植、采摘任務,這會大大提高這一群體的生活自理能力。實踐小隊現場體驗采摘樂趣,實地學習大棚知識,同享溫暖陽光般的喜悅。

圖為實踐隊在西沈馬莊村大棚內進行學習種植技術。甘唯萌 供圖
本次活動結束,實踐隊員深刻感受到了新時鄉村煥發出的強大生機活力。在優秀黨員的團結帶領下,在中國鄉村的振興征程中,西沈馬莊村以其獨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到村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從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到社會服務的日益貼心,西沈馬莊村正以嶄新的姿態邁向繁榮與和諧。實踐隊員投身大棚之中,行于瓜果之間,大力宣傳西沈馬莊村以及無數個像它一樣的鄉村,堅信其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書寫出屬于新時代的鄉村華章。(通訊員 李孟柯)

圖為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實踐隊合影。李浩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