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發展進程中,”三農“問題占據著基礎性地位,它是穩固社稷民生的關鍵所在。而鄉村特色大棚的興起,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結構,成為了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經。為深度了解農業大棚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1月10日,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情系三農”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西沈馬莊村,深入鄉村開展實地調研,探究農業大棚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作用及成效,親身體會鄉村振興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政策驅動,厚植產業根基 實踐隊員到達西沈馬莊村村委會后,與該村黨支部書記趙龍新進行深入交流,探討鄉村特色“一戶一棚”模式的發展問題。趙書記向實踐隊員闡述,“一戶一棚”發展之初由于鄉村發展機會有限,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人才流失嚴重,導致大棚建設與運營缺少專業人力支撐。同時,建設農業大棚需要購置搭建材料、灌溉設備、溫控系統等,前期資金投入大,村民們僅憑自身難以負擔。”在了解農業大棚的發展問題之后,實踐隊員分成三個小組,分區域對西沈馬莊進行實地考察,與村民進行訪談和了解該問題的解決情況,旨在了解基層實際情況。通過訪談,實踐隊員了解到黨支部為解決這一根本性問題,為返鄉務農的村民主動提供創業培訓、項目指導、資金支持等,同時組織本地農民參加各類農業技能培訓,從大棚搭建技巧到作物品種選擇,為村民提供全方位、手把手的指導。在黨支部的引領下,“一戶一棚”模式逐漸走向正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圖為實踐隊員與趙書記進行深入交談。劉曉然 供圖
投身種植,共繪鄉村新篇 在深入鄉村的過程中,實踐隊員們見證了鄉村大棚的發展情況,農民們的身影穿梭其間,忙碌不停,一位正忙于收獲西紅柿的村民表示,”農業大棚在鄉村落地生根后,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過去,村民們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如今依賴農業大棚,不僅產量穩定,還能憑借反季節優勢賣上好價錢。“這種天翻地覆的變化體現村民們全新的精神面貌。他們不再是面對土地只能被動等待的旁觀者,而是主動出擊的實干家。村民們全身心投入農業生產中,用雙手與汗水心情耕耘土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大步邁進。

圖為西沈馬莊村村民趙女士正在打包整理剛從大棚中采摘的西紅柿。華曦 供圖
綠色經營,拓寬增收路徑 在實踐調研中,實踐隊員在村民的引領下來到農業種植合作社,進入合作社大棚進行實地參觀。進入大棚的路上,隊員們發現合作社種植大棚外的墻面上醒目的寫著所種農產品的功效,從果蔬富含的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到不同作物獨特的營養價值,都介紹的清清楚楚。合作社負責人表示,”這種設計,是讓前來體驗農家樂的游客直觀感受到農產品的魅力,收獲滿滿的知識。“進入大棚后,實踐隊員觀察到種植、圣女果、藍莓、辣椒、西葫蘆等多種農作物,避免了單一作物帶來的病蟲害風險和土壤肥力下降問題。工作人員王女士向實踐隊員介紹,合作社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引導農民使用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綠色種植方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鼓勵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為大棚供電,推動農業大棚節能減排。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大棚,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守護鄉村的綠水青山,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圖為工作人員介紹大棚生產情況。甘唯萌 供圖
本次實踐活動圓滿結束,實踐隊員經過實地調研,深入分析大棚種植業對當地農業發展的影響,其中黨組織的帶動和基層村民的配合十分重要。黨組織牽頭成立農業種植合作社,整合資源、優化生產,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同時村民們堅定不移地支持黨組織的工作,在走訪過程中,實踐隊員們深切感受到當地村民對鄉村振興的高度認同、全力支持,彰顯出村民和黨組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深厚情誼。在新時代浪潮下,作為大學生的實踐隊員們亦將與時代同頻共振,攜手探索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路,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繪就美麗鄉村。(通訊員 華曦)

圖為曲阜師范大學“情系三農”實踐隊合影。李浩宇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