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踵事增華謀振興,行遠自邇奉綿力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親身踐行二十大關于鄉村振興的有關論述,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7月6日至13日,
中國海洋大學“海之子”赴江西婺源生態調研實踐團的八位學子,深入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嶺腳村,通過“理論學習+學農實踐+實地調研”的方式,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 開展了為期八天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希望深入調研嶺腳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并嘗試提出具有可行性、創新性的發展建議。

圖為中國海洋大學“海之子”赴江西婺源生態調研實踐團。 李嘉鑫 供圖
行而不輟,履踐修身
“我們想要更加深入地體會與理解農業勞動的艱辛,從源頭開始學習我們每天吃的糧食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實踐團隊長鄧林浠表示。在7月6日至7月13日的八天時間內,實踐團成員在當地農民的指導下,開展了農業生產學習。
首先是為期一天半的水稻種植學習。實踐團成員將腳踏入被太陽炙烤得發燙的淤泥中,向農民認真學習了區分水稻雜草、拔秧、打格插秧的相關知識和技巧。耕種期間,有成員因水稻葉的刮擦產生了過敏反應,有成員被曬傷,但實踐團最終克服了種種心理和生理挑戰,成功耕種了一片稻田。“農忙的時候,我們早上六七點就要上山去了,晚上七八點才會回來,要干的可比你們現在做的多多了。”被問及平時做農情況,指導實踐團勞作的村民笑著說。
隨后的五天內,實踐團主要在旱地學習耕種,在掌握了耕地、除草、翻土等技能后,依次種植了白蘿卜、大豆、玉米。“真可謂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啊!”實踐團成員牛彥熙如此回憶道。
炎熱的環境下,實踐團隊辛勤耕種,在勞動過程中磨礪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這幾天多受了村民們熱心的照顧,我們也想幫他們改善生活條件,甚至嘗試促進整個村子的經濟發展。”實踐團成員宋明池的感慨也說出了整個實踐團的心聲。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田中插秧。宋明池 供圖
不鶩虛聲,不馳空想
為了初步探索愿望的可行性,實踐團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在調研初期,實踐團隊充分利用晚飯后空閑時間,與聚集乘涼的村民進行溝通交流。
綜合觀察和采訪所得信息,實踐團發現,嶺腳村基本維持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日常食用的主食、油料、蔬果基本自給自足,旅游業發展滯后,僅在每年3月和4月油菜花盛開時吸引較多游客。在人口結構方面,嶺腳村空心化嚴重,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兒童成為村內的主要居民。此外,嶺腳村基礎設施存在老化問題,部分房屋破損倒塌,村內巷道以及田間小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自來水在暴雨期容易斷供或渾濁。
為了更進一步地了解嶺腳村的社會經濟狀況,實踐團與嶺腳村黨支部副書記詹德興老師進行了深入訪談。
在訪談過程中,調研團得知,除糧食作物外,嶺腳村還種植有一定規模的經濟作物,比如楊梅、油茶、綠茶等,但唯有油茶以及綠茶對外銷售,其中婺源綠茶雖然有一定知名度,但未形成品牌,4000余畝油茶田被按戶均分,無法實現有效利用。村集體的公共收入主要來源于出租公共土地。目前,由于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出,嶺腳村的常住人口數量持續減少,大量土地無人耕種,導致耕地拋荒,同時村里住房閑置數量增多,缺乏維護,倒塌風險日益增加。

圖為實踐團與詹德興老師交流。路越 供圖
塵霧之微,補益山海
在充分了解了嶺腳村的經濟結構與生存模式之后,實踐團著手探索起助力村子經濟發展切實可行的方法。
實踐團在閱讀了大量論文,經過深入地調研和分析后,先后排除了影視基地、寫生基地等方案,最終結合調研資料,參考“清華大學-正博實業-嶺腳村”和“海洋大學-正博實業-嶺腳村”兩個長期穩定進行的暑期社會實踐項目的運營模式,提出了在嶺腳村建立高校學農基地的方案。
實踐團首先參考SWOT分析法,結合調研結果、統計資料、學術論文等,對嶺腳村的優勢、劣勢、機遇進行了系統性的評估。實踐團認為,嶺腳村作為學農基地有兩點核心差異化競爭優勢:第一,嶺腳村與中國海洋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建立的長期學農實踐合作關系,可以作為有力的宣傳素材,為學農基地提供品牌背書;第二,嶺腳村半封閉的地理特征使其在滿足基礎交通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了商業化改造的影響,為學農基地的建立提供了天然的優勢。然而,嶺腳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自然災害風險、基礎設施落后、配套資源不足等。在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大背景下,如果嶺腳村可以揚長避短、抓住機遇,針對高校需求發展特色學農基地,很有希望可以取得成功。
在分析評估的基礎上,實踐團進一步提出了嶺腳村學農基地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經營方式和營銷策略。學農基地將由報名高校、正博實業有限公司和嶺腳村集體三方共同參與,形成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下設餐飲部、客房部、課程部、接待部和市場營銷部等部門,負責日常運營和管理工作。在經營方式上,學農基地將采取統一治理下的承包經營與承租經營方式,并通過土地流轉、租賃村民閑置院落等方式,獲得學農耕種用地和活動場所。同時,學農基地還將開發多種營銷策略,包括抓住基地與知名高校合作多年的基礎進行重點宣傳、在旅游旺季推出農耕體驗創意旅游項目、開發嶺腳村特色產品進行營銷等,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最后,實踐團對該項目進行了創收估計,在項目初期,不包括增值服務等潛在收入,預計每個學校的每次學農活動至少可以為基地帶來17457元凈收入。
結語
通過此次在嶺腳村的暑期實踐活動,實踐團不僅深入探究了嶺腳村的經濟現狀與發展困境,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振興方案,還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層意義,更加深刻地體悟到自己身上背負的責任與使命。日月其邁,歲律更新,中國鄉村的命運,在無數仁人志士日以繼夜的努力奮斗下,早已晦暗不復,實踐團將繼承前輩的精神,持續關注鄉村經濟狀況,積極參與相關的學習、研究以及實踐活動,繼續腳踏實地、焚膏繼晷地為鄉村振興奉上自己綿薄的力量,讓笑容在鄉村的土地上永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