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為了讓大學生們深刻了解“共同富裕”這條路的任重而道遠,讓大學生與時代同行。滁州學院10名師生深入霍邱縣馮井鎮、臨水鎮以及潁上縣謝橋鎮、楊湖鎮、劉集鄉等地進行以“安徽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及影響因素”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調研產糧大縣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提高農民收入進而推進共同富裕的情況。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鄉村干部進行交流 張紅燕 攝
在為期一周的調研中,我走訪了當地各個鎮上的村民們,與他們促膝交流。在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以及鄉村發展狀況的同時,我也為這里人們淳樸的民風而感動。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全面了解糧食主產區農民的收入情況,同學們通過閑談與調查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采訪了糧農、種糧大戶、糧食合作社理事長以及鄉村干部,多主體的訪談調研讓同學們對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正如我所感受到的:“此次調研讓我更深刻認識到農業的出路在科技,進行規模化經營并推廣全程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圖為團隊成員與當地農戶進行訪談交流 張紅燕 攝
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到城市務工。在走訪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對年輕夫婦,因為有了剛出生的小孩,所以為了陪伴孩子暫時選擇留在家中。當我們問到為什么不選擇在農村通過自己的知識進行承包土地,機械化經營時,他說:“我們這邊的田地大多數零散的碎片的,想要集中機械化經營很困難,加上現在種糧成本上漲過快,加上家里除了有老人照顧還有剛出生的寶寶要養,所以不得不出去務工啊。”從他的口中我們知道了農村年輕人較少的原因以及為何不愿留在鄉村,所以在此次采訪中我感受到:現在的農村太缺年輕人了,鄉村全面振興,需要我們大學生的加入。
圖為團隊成員與李樓村村書記進行交流 張紅燕 攝
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我們在采訪過程中,不僅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黨的惠民政策,還手把手教老鄉們申請慢病,查找院校信息填報高考志愿。“我很開心,我們微不足道的小舉動能幫助老鄉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這是一位同學在采訪過程中的感悟。我們從當地百姓中了解到當地農民收入現狀以及影響因素,以及他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當地政府也出臺的許多扶持與補貼政策,一起攜手助力鄉村共同富裕。這次社會實踐進一步激發了我們這代青年人下鄉助力的熱情。此次實踐,不僅讓我們有了鄉村振興“初體驗”,也讓我們燃起了助力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
圖為團隊成員在活動完成后留影紀念 張紅燕 攝
在下鄉的過程中,我們做了許多走訪,參觀學習,交流感悟。這短短7天的世間路途并非一帆風順。這其中最大的困難莫過于語言不通,難以交流。大部分農戶們都不會普通話,復雜的方言讓我們的交談甚是艱難,所幸我們有一名本地的隊員,通過她,我們和農戶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們學習到了很多,體驗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這是我們大一學生邁向社會、邁向實操、邁向基層的第一步,今后我們將更加努力學習,為社會的明天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我們雖然告別了霍邱縣、潁上縣,告別了那里的人民,但我們帶走的是農民的淳樸、善良、真誠、帶走的是對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助力實現共同富裕的思考。雖然我們的實踐活動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將帶著大學生的熱情,用這次實踐的所思所想所學,豐富和提升自己,創造更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