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刻領會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守農業基本盤,深挖鄉村企業潛能,擦亮產業品牌,激發鄉村振興活力,7月8日上午,臨床醫學院赴高縣“醫心向黨,情系高州”國情社情觀察隊深入四川早白尖茶業原料生產地進行實地考察,深挖茶園背后的致富之道與振農之法。
“云霧漫仙峰,綠水青山鐘秀。”該基地位于高縣與云南交界的烏蒙山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中國優質早茶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近10年來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先后投資八千多萬元與農民共建茶園32000畝,合力打造出全國優質茶葉龍頭企業的產業品牌。蓬勃的經濟發展背景下,是深厚歷史文化的積淀。
本次參觀調研活動中,觀察隊隊員們邀請到了產業園區的副總楊泉先生作為講解員。在參觀過程中,楊泉表示,四川茶產業發展不僅依賴于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和地理優勢,更依賴于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指導。2022年,四川省政府辦公廳頒布的關于茶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將促進高質量茶企發展和富民增收作為主要發展方向,按照“做強基地、做優加工、做響品牌、做大龍頭、提升效益”的工作思路,促進全省茶產業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相關指導意見和優惠政策給早白尖茶企吃下一顆定心丸,為他們放開手腳全力打造優質茶葉品牌做足了支持與保障。

圖為楊泉在為隊員講解 楊亦彰 攝
在早白尖產業園區中,隊員們還了解到,茶莊的高質量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廣泛輻射到當地農戶,茶產業儼然成為扶貧事業的一把利器。在茶園的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了由“眾創扶貧”到“產業扶貧”再到“基金扶貧”的三個階段。早白尖茶企與當地政府緊密結合,因地制宜打造扶貧產業品牌,引領當地農戶開墾荒山種植茶葉,為茶農提供先進種植技術和優質銷售渠道,激發當地居民以茶致富的勞動熱情,真正做到了把“輸血扶貧”變成了“造血扶貧”。
為切實體會茶葉生產的全過程,國情社情觀察隊的隊員們全體上陣,親身體驗手工采茶、揉茶和炒茶,親眼目睹嫩綠的茶葉在自己手中變為成茶的神奇蛻變。從帶領隊員們制作茶葉的茶農口中,隊員們了解到,人工制茶費時費力,茶葉的生產正在進行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改革。例如,在園區中便有四川大學建立的自動采茶項目試驗區,在烈日下一刻不停的收獲著新鮮的茶葉。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也不必在烈日下忍受采茶炒茶的高溫,而是直接購買自家茶企的產業基金,實現由“基金脫貧”到“基金致富”的轉變。

圖為隊員在茶農指導下體驗茶葉制作 唐力 攝
據悉,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已開展“川茶興千村”行動,形成由茶企牽頭,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茶農積極參與的茶產業化聯合體。同時鼓勵國有資本和民營企業開展合作,有實力的企業跨市(州)整合資源,打造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大型茶企。政府,企業,茶農三方聯合,共同畫出了一個巨大的“同心圓”,讓以茶致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走的深,邁的更遠。
一杯早白尖,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氣神”。小小的茶葉帶給人們滿口清香,也將脫貧致富與鄉村振興的決心與希望帶入千家萬戶。正所謂“致富且看早白茶,吹入尋常百姓家”

圖為國情社情觀察隊隊員們合照 楊亦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