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流光,點亮鄉村振興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文物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是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深厚滋養。為進一步延續遺址文化,推動鄉村振興,7月6日,合肥學院赴繁昌縣中分村“三下鄉”社會實踐團到繁昌窯遺址文化公園開展實際調研活動。
繁昌窯遺址分布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城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地帶,創燒于五代,北宋中期開始衰落,廢除于南宋初年,主要燒制青白瓷產品,繁昌窯的青白瓷早于景德鎮近三百年。依托繁昌窯遺址,計劃建成一處集文物考古、遺址觀光、文化體驗、康養度假、綜合商業等功能為一體的陶瓷文化產業園。1981年9月,繁昌窯遺址被安徽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縣委縣政府正式啟動繁昌窯遺址文化公園項目。
千年古窯,面貌愈見清晰。隨著數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斷努力,繁昌窯的起源和發展越來越清楚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隊員們到達了繁昌窯遺址公園(在建)龍窯展館,進入館內,跟隨講解員依次了解了繁昌窯的歷史、主要出土文物、制瓷工藝,觀賞了1號和2號龍窯。講解員表示,在未來,將會采用光影成像技術復原當時龍窯內的生產過程,重現繁昌窯“泥與火的藝術”。繁昌窯遺址的發掘對研究南方古代窯業史和青白瓷燒造工藝有著重要價值,繁昌的青白瓷在我國陶瓷的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番參觀隊員們受益匪淺,紛紛表示從中體會到了遺址文化在考古和宣傳中的不易。
繁昌區政府正在探索“非遺+旅游”新路徑,形成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結合當地資源,深度挖掘繁昌窯歷史遺產文化的經濟價值。同時,當地正積極探索科技賦能方式,采用光影成像數字化技術,拉近繁昌窯遺址文化與現當代生活之間的距離。將文物保護成果更好地惠及于民,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在路上,青春聚力正當時。經過一天的參觀和調研工作,團隊成員們都十分期待繁昌窯遺址公園的建成。遺址的保護和開發需要注入青年人的力量,而以遺址文化開發為中心的鄉村振興模式更加需要青年人的朝氣和活力。作為新一代青年,成員們將堅定理想信念,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一線,不負國家,不負青春,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