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三下鄉社會實踐感悟:宣傳論語小故事,品味圣賢的前世今生
為了運用所學知識助力孔子文化傳播,今年寒假我作為曲阜師范大學翻譯學院“承德繼圣•譯心載道”寒假社會實踐團隊的一員,于線上開展了為期15天的對外宣傳實踐活動。在這15天里,我同外國友人及受邀外教開展了許多活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線上答疑解惑,西言辨中典”。
在采訪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初步了解到,與會人員對于論語宣傳視頻中主要的疑惑在于穿越場景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典故。經過實踐隊內部激烈討論,我們將此番疑惑主要歸因于三大方面:由古漢語向古英語翻譯過程中的準確性問題,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的問候禮儀問題及孔子文化的奠基背景。由此,我們積極分組、熱烈討論,將實踐隊分為解惑三小分隊,針對每一個問題分類細化宣講。一邊解惑,一道深入思考,我們一同走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論語小故事,一道品味圣賢的前世今生。
尤其是在孔子文化的背景方面,我們進行了集中討論,最后決定以類比的形式進行講解:如果我們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樹,孔子儒學便是這棵大樹的主干,這棵大樹的底部是孔孟老莊在內的春秋戰國先哲,孔孟老莊這些先哲的思想深深扎根于我們上古時期文明的土壤。這棵文明大樹的樹干為什么能夠這樣粗壯,正是因為這個根扎得很深很牢。春秋戰國時期之于中華文明,是非常特殊的時期,它是思想、智慧的繁盛期和高漲期。在春秋戰國以前,中華文明已經有漫長的發展歷程,有較高的發展水準,這一點非常重要。不理解孔子儒學的思想的來源,不了解孔子儒學有一個廣闊的文明的背景,我們便很難去理解孔子思想的深度、高度和寬度,很難理解其超越性。
在隨后的討論環節中,我們從外國友人處得到反饋:由于領域人才匱乏、宣發方式有限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孔子文化推廣活動開展頻率較低且宣發方式單一,難以推動孔子文化走出去。對外宣傳的缺失致使傳承千年的孔子文化的光輝,似乎正在絲絲縷縷中流失,被人遺忘。但在實踐團隊的集中討論下,我們當下決定對視頻進行修改,將接下來制作的英文宣傳視頻做成中英雙語,在遠揚孔子文化的同時,一同重視自家門口的宣傳,實現受體多元化,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貢獻青年的力量。
可在接下來的修正環節,我卻犯了難。古中英雙語轉換并非想象中簡單易控,難以琢磨的古語處處叫囂著不甘被馴服的火爆脾氣。但團隊的意義在于“有難同當”,隊友們見我滿面愁容紛紛獻計獻策:“試著查閱古英語詞典,或者于線上參加一兩節翻譯課堂……”。同時,商務英語系主任宋兆娟也親切地以身示范,耐心地為我展示翻譯要領。以“細心”為基礎,以“同心”為橋梁,在團隊成員和指導老師的共同幫助下,迎面的難題逐一擊破,跳動的字符與論語典故交相輝映,閃耀著名為團隊的強烈聚光。
線上答疑解惑孔子論語文化,深入了解孔子文化的歷史淵源及發展歷程,我再度看到了論語文化的閃光點;而將個人專業能力與當地文旅需求相結合,我深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短板;臘月的寒風無比凌冽,俯視人間、冰凍萬物,但將困境溶解的卻是少年的熱枕。平均年齡20歲的我們利用寒假,于線上傳播論語文化,寫下了屬于我們的濃重一筆。我們穿梭在廣闊的知識海洋內,更是行走在傳播孔子文化的路上。我們一同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于熱烈探討中中發掘其存在的現實問題。15天的時間里,我們看遍了論語典故的角落。看靈動的故事,看跳動的鮮活,看人看景,工作學習。只恐詞不達意,紙短情長,難繪當時模樣。紙上繪不出我們悉心鉆研的模樣,照不見少年們寒風中額間滲出的汗珠,亦聽不到落日余暉里那爽朗歡快的笑聲。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冬天,一群滿腔熱血的少年,留下了獨屬于他們的青春故事。一幕幕場景、一張張笑臉都是我們來過的銘證。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承德繼圣•譯心載道”寒假社會實踐團隊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山西大學生讓非遺技藝年輕態
- 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學生“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特色節目展演在山西大學音樂廳圓滿落幕。
-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