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是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最大的民族地區,區域內各民族人民群眾的共處交融關系是中華民族統一和諧的重要表征,民族團結是中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本質和核心。為了當好民族團結的宣傳者、示范者和踐行者,廣東財經大學由五名少數民族學生組成的學生團隊“天山南北”于8月15日至8月25日在新疆阿圖什市阿孜汗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
8月15日,“天山南北”隊一行來到了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孜汗村,行程第一站我們來到阿孜汗村有名的馕文化巷,巷子里有“阿孜汗,把幸福收入〝馕〞中”、“馕香飄克州,有馕就是家”、“只要口袋還有馕,理想之路便永不停歇”的大標語和各類馕文化宣傳墻,漫步在巷中,我們對維吾爾族同胞飲食文化中最具形象性的食物——馕的了解加深了不少。
馕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在維吾爾飲食文化中,已經超出了純粹的飲食意義,而成為了這個民族的民俗符號的食品。馕不僅是維吾爾族的主食,而且反映了民族的精神信仰、生命力和生活態度。
8月16日,團隊成員受邀參加了阿孜汗村村委會召開的會議,議題是關于村莊美麗庭院評比的工作安排。在會議上,我們了解到,阿孜汗村是有七百多戶人家,近四千多人,多是以賣無花果為生。據了解,阿孜汗村的無花果是比較出名的,有“無花果之鄉”之名。團隊成員也借此機會參加了此次工作,成為了評委組的成員,活動中我們一一入戶調研、打分,在村民家中以拉家常的方式,跟阿孜汗村村民進行談話,較充分的了解了村民生活現狀及普通話普及情況,宣傳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
8月20日,為在基層促進民族團結工作建設,團隊成員聯絡村委會,在阿孜汗村開設普通話普及班,但由于新疆疫情防控要求,培訓班采取線上和線下結合形式舉行,“老師”會在線上講,“學生”在線下聽寫說,村委會負責提供學習場地。“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普通話的進一步普及和提升可以降低少數民族同胞和祖國其它地區群眾的溝通成本,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提供語言文化宣傳幫扶也有助于增強少數民族群眾整體素質和自信心,便于發達地區更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材料進入。在普通話普及班上,我們還結合自己的電子商務專業,向當地村民普及了現在的直播帶貨、網上購物等新型產品銷售渠道。
在調研過程中,有兩件讓我們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是當我們逐戶走進村民家中,跟村民們宣傳民族團結有關的知識時,發現每當我們說起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他們立馬都會回應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個民族都是相親相愛的兄弟姐妹。二是在園間小道上,我們發現有兩個小朋友,用自己稚嫩、發音又不那么準確的聲音讀著寫著黨史的宣傳欄,不認識的字轉頭笑著問他的同伴。而小朋友后面則是好幾個大人,相談甚歡,這是一個很美好的畫面,不忍心打破又很可惜的未能拍照記錄。
經過了幾天的實地考察、調研和學習后,我們的三下鄉活動圓滿結束了。我們收獲頗豐。所謂實踐出真知,這次的三下鄉之旅,讓我們真正的從實踐中學習到知識,也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進入到農村,體會到和大城市不一樣的文化,在下鄉的日子里面,我們的收獲不僅僅僅是調查到的資料,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感悟。三下鄉活動的舉辦為的是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今社會,更好的適應以后的社會。只有真正的投入其中去,才能夠領略到當中的道理。在這一次實踐活動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力量,民族團結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