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8月11日電(通訊員 韓鈺瑩)黃河文化蘊含深厚,且具有較大的時代價值。8月10日,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追尋華夏文明,遇踐黃河故事”社會實踐團對黃河水利樞紐小浪底水庫進行尋訪實踐,將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發展新形式的實踐考察,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探索植根于文學作品中濃厚的黃河文明,“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
黃河小浪底湖區風景區位于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距河南省濟源市西南30公里(壩址所在地南岸為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村,北岸為濟源市蓼塢村),南距河南省洛陽市中心城區17公里,北距濟源21公里。207國道、連霍高速、長濟高速和二廣高速從景區邊緣通過,小浪底風景區景色優美壯觀交通十分便利。風景區位于黃金旅游線路——河南“三點一線”的中心部位,該景區地跨南北兩岸,西接汾、渭盆地,東臨華北平原。北臨晉中地區,景區是以小浪底工程為依托,以山、水、林、草為特色的生態園。小浪底景區分為四大精華景區:西霞湖、大壩濕地公園、張嶺半島度假區、黃河三峽。四大景區特色各異,東西相映,恰如鑲嵌在母親河上的四顆珍珠,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旅游熱點。

圖為黃河小浪底景區入口。通訊員 韓鈺瑩 供圖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濟源西南30公里的黃河干流上,上距三門峽水庫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里。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處在控制黃河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也是唯一能夠擔負下游防洪、減淤、防凌、兼顧工農業供水、發電的綜合水利樞紐,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重要的戰略地位。

圖為小浪底大壩的主壩。通訊員 韓鈺瑩 供圖
小浪底大壩不僅是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杰作,也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在結構方面,小浪底大壩采用斜心墻堆石壩,設計最大壩高154米,壩頂長度為1667米,壩頂寬度15米,壩底最大寬度864米,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壩址控制流域面積69.4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面積的92.3%。水庫總庫容12.65立方千米,調水調沙庫容1.05立方千米,死庫容7.55立方千米,有效庫容5.10立方千米。水庫蓄水后在大壩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與雄偉山勢競相生輝,構成“北國山水好風光——黃河小浪底”。

圖為實踐團成員認真聽導游講解壩區結構與黃河發源的歷史故事。通訊員 韓鈺瑩 供圖
實踐團成員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等方式詳細了解了黃河流域在自然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職能作用,深入體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安排,探析黃河流域保護和發展重點工作推進過程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并邀請黃河沿線導游講述黃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變化、城市鄉村變遷、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文化的發展狀況等,通過近距離感受沿黃地區變化,深入的體味沿黃地區的風土人情。

圖為實踐團成員于黃河邊朗誦《黃河頌》。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韓鈺瑩 供圖
實踐團成員以“文學里的黃河”為切入點,開展《黃河頌》等經典作品誦讀活動,體味黃河文化,探析黃河流域的文學作品,做“黃河故事”的講述者。“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是新時期對廣大青年提出的新要求,此次實踐活動充分結合成員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將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發展新形式的實踐考察,利用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是黃河文化教育方式的創新,是貼近歷史和生活的大課堂,是新形勢下人文精神的回歸。
實踐團隊希望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來加深團隊成員對于“母親河”的認識,深入學習黃河文化,了解黃河文化的連續性、根源性、正統性、包容性、創新型等特征,強化心中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