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醫三下鄉:“篤行有為,篤靜悟初”薪火實踐團專訪“徐乙東膏藥”江蘇省鹽城市非遺傳承人徐江先生
徐江,八師公第十三代傳人,從醫四十六年,有扎實的學術背景,熟悉各種膏藥的用途及熬制過程,創辦的鹽城新興場膏藥(徐氏膏藥),被評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醫藥類項目。

在2009年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榮譽后,“徐乙東膏藥”的后人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在遵循古法的同時不斷的創新進步。

徐氏后人在“徐乙東膏藥”的熬制方法上,嚴格按照祖訓古法熬制,精選中藥材,用足時日,針對不同病癥熬制不同功效的膏藥,對每一塊熬制出來的膏藥保質保量。“徐乙東膏藥”的傳承人積極的自發組織起來到鄉鎮進行義診,為基層的百姓解除病痛。“徐乙東膏藥”的傳承人將繼續在治療骨傷的道路不斷前行,發掘傳統醫學的瑰寶,造福大眾。
2022年7月25日上午9點30分,篤靜悟初 火箭隊隊長王品舒帶領隊員們不畏驕陽酷暑前往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凌橋小區,懷著學習并弘揚中藥文化的初心采訪徐式膏藥傳承人徐江先生,隊員們就深刻了解徐式膏方及整個行業的傳承之路,探尋徐式膏藥歷經時間打磨的變遷史,剖析守藝人徐老與膏方背后的故事,增長傳統技藝知識,了解徐式膏藥在整個膏藥行業的地位與影響力及體悟傳統工匠人的傳承精神等方面,開啟了一段妙趣橫生的膏藥探秘之旅。
徐式自洪武年間從蘇州遷到鹽城,從醫到第八代時祖上從軍,在軍隊中學習膏藥制作,到如今已經綿延至第十三代,從初心點燃到薪火相傳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隊員還從采訪中得知,徐江先生從十六歲年少時便堅定理想學習膏方濟世救人,救助無數骨傷患者到如今臨床行醫已有四十余年。他也提到,配方是膏藥制作的核心。因此,必須有更多愿意傳承中醫文化、熱愛中醫瑰寶、有濟世仁德之心的青年人跟隨老一輩傳承人系統性學習膏藥的配方、制作過程及治療方法,這樣徐式膏藥才能繼續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2)徐氏膏藥的詮釋
徐氏膏藥是傳統黑膏藥的一種,主要利用麝香、朱砂、冰片、金黃散、丁香等十幾種名貴藥材制成膏藥,根據患處的實際情況,制成特定大小貼于患處,借助藥物對體表形成特定剌激,并通過透皮吸收和經絡剌激,激發并調整體內紊亂的生理功能。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膚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的記載,起源地應該在今河南省黃帝灣附近。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
《內經》中記載了一種豬脂膏之類的軟膏,稱之為“豕膏”,用于涂治腋部小潰瘍。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膏藥被當做一種煉制仙丹的副產品而著稱于世,由于色黑,又被稱作黑膏藥。到了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將唐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并納入了膏劑的范疇。這樣,的品種更加豐膏劑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

進入唐宋時膏藥貼的制備逐漸完善,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于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于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得到廣泛使用。直到明清時才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繆希雍《炮炙大法》說:“膏者,熬成稠膏也”;龔云林《壽世保元》:“膏者膠也”;都反映了膏劑的形態。到清代,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
徐先生在采訪中提到,“從西醫學來講,它的解剖學是比較先進的;中醫上在解剖學上是比較欠缺的,這一方面也在向西醫學習,西醫的解剖學對骨傷治療方面有很大的先進性。”
就骨折而言,骨折后伴隨軟組織挫傷會產生嚴重的疼痛,相對輕微的話,通過手法復位,固定之后,可以通過貼徐氏膏藥緩解疼痛、減輕炎癥物質的積聚、穩定肌肉、減輕痙攣,使骨折疼痛減輕,有利于促進恢復,大部分膏藥還有活血化瘀、舒筋散寒功效,可以促進骨折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環以后會明顯的促進骨折愈合。應用膏藥還可以對骨折伴隨的軟組織挫傷和神經挫傷有恢復作用。

骨折粉碎嚴重的話或者涉及到重要神經血管或者是脊髓的話,偏向于西醫的解剖,西醫骨科醫生對于手術以及肢體解剖部位的恢復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中醫治療骨傷都已經結合先進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治療,所以對于復位固定可能不夠準確等缺點已經得到了改善。西醫現在對于四肢的骨折,也常常借鑒中醫的傳統治療方式,我們應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全面學習、批判性繼承。
徐先生在采訪中提及,雖然國家近年來出臺政策鼓勵大力發展中醫,開始扶持中西醫結合治療,但由于中醫與西醫間的不平衡性無法在一時間完全消除,很多百年企業長期在時代的夾縫中生存,很多已在時代的洪流中漸漸失傳,徐式膏藥能一直秉承初心,賡續中醫薪火,弘揚傳統醫學瑰寶,以橘井泉香繼續懸壺濟世,已實屬不易。
此外,徐先生在采訪時笑稱,“有時看中醫書像看‘天書’,不知書上所言何意”,可見因為中醫文獻歷史悠久,文言知識方面還存在一定欠缺,過語言關是一道挑戰關,中醫文獻大多以文言文為主,目前還比較缺乏專人將中醫古籍上記載的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這就需要肩負理想與使命的青年人擔此大任。徐先生和整個中醫行業都希望將我國傳統中醫文化傳遞給更多新時代青年,對青年寄予厚望。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對守藝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外面的世界變得多么紛繁復雜,他們的內心幾十年如一日平靜。因為,他們心有所系,一直重復做一件事,守住一門技藝。 ——王小雪
賡續中醫薪火,傳承中醫瑰寶,我們應接過老一輩傳承人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將優秀的中醫藥文化傳遞給更多人,醫治更多被病痛折磨的患者,將中醫繼續發揚光大,相信中醫文化一定能繼續在璀璨的醫學星河中熠熠生輝。 ——郭婧妍
傳統中醫藥及其所含的文化底蘊與勞動智慧,其價值不可估量,我們應當重視并傳承下去,并不斷發掘傳統醫學的瑰寶,造福大眾。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此次篤靜悟初之行,火箭隊的團隊力量毋庸置疑,感謝隊長的領導,每一位同伴的努力與配合,讓我受益匪淺。 ——張雨晴
膏藥由來已久,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于膏藥的記載,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而優質的膏藥往往是在更嚴格、復雜的工藝下形成的,我們采訪的徐氏膏藥就是其中之一。 ——許馨文
通過采訪徐氏膏藥的后人,我們了解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承岐黃薪火,揚中醫文化,我們這回采訪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走進中醫。——張夢雅
通過這次采訪,使我更深刻的了解了中醫五大制劑之一膏藥的神奇之處,其次,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與疾病作斗爭的智慧結晶,對于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中醫藥的博大精深需要我們這代年輕人不斷繼承弘揚下去。——楊壁
作者:薪火實踐團 來源:薪火實踐團篤靜悟初 火箭隊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山西大學生讓非遺技藝年輕態
- 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學生“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特色節目展演在山西大學音樂廳圓滿落幕。
-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