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大吉沙是廣州市黃埔水域的一個小小江心島,與長洲島、黃埔港對望,島的周邊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小沙洲。2018年,黃埔區對大吉沙島及白兔沙島實施了土地綜合升級整治,計劃將整島打造為集農業、旅游、文化與一體的現代田園綜合體。目前,大吉沙島的建設頗具成效,被稱為熱鬧城市里的“世外桃源”。
7月21日-22日,廣東財經大學“大吉大利隊”開展以“多彩鄉村——弘揚嶺南文化”為題的暑期三下鄉活動:通過實地調研大吉沙島,深入了解當地可持續發展條件,提高對鄉村振興發展流程的了解程度,積極思考及探索更有效的鄉村發展模式
一、環島調查
大吉沙島是一個江心小島,隊員們乘船上島,沿途可見貨船和吊臂在工作。上島后,我們首先環島游覽,午后的大吉沙島是寧靜祥和的:藍天白云,蕩漾的江水,微風拂過夏收后的稻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改造后的美麗都市錦田畫卷。
在環島游覽過程中,我們對來往游客進行關于大吉沙島游覽體驗的問卷調查。一位帶朋友來島游玩的游客姐姐告訴我們:她從大吉沙島改造初期就來過好幾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變化;帶學生來大吉沙島拍攝的思想教育課的老師也認為,大吉沙島的袁隆平試驗田及衍生景點十分具有教育意義,這為學生們培養珍愛糧食方面的思想教育提供一個了很好的機會。
二、干部采訪
隨后,我們聯系到了當地黨支部書記與經濟合作社社長進行采訪。利書記向我們介紹道,以前當地都是靠耕田為生,現在的年輕人全部出去打工,農田出租給黃埔文化集團,但年輕人也可以留下來打工,實現雙收入,這是政府的扶貧計劃。
同時在政府調研時,發現以前的路有安全隱患,然后出錢修新路,新路沒以前那么擁擠,車也沒有那么多,其他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有改進。社長對道路的建設也很滿意,他對我們說,“道路通了,人就多了。”
但由于江心島的地理條件制約,還是存在衛生醫療方面等不便問題。社長告訴我們,考慮到大吉沙島教育、醫療、交通不方便,現在區政府是想把大吉沙島的居民置換到蘿崗區。但是部分居民們不太愿意,尤其是老居民有一種情懷,不愿意出去,他們習慣了這種生活,去到那邊就業解決不了,可在這邊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老居民的安置問題無疑是大吉沙島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在與社長和利書記的交流中,我們更加具體地了解到大吉沙島的發展現狀和不同主體對大吉沙島發展規劃的不同看法,愈加全面地認識“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
三、走訪助農中心
最后,我們與大吉沙助農綜合服務中心取得聯系,并就大吉沙島的改造現狀和發展方向進行交流。助農中心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助農中心將作為整合各方力量的新陣地,突出“為農”服務功能,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等全方位服務,促進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富裕。“服務中心將作為橋梁,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助農增收。”
與此同時,服務中心還提供系列社區服務:一方面,開展兒童、青少年、婦女、長者、殘障人士、特殊家庭等農村地區基礎性服務;另一方面,組織培育本村社工、志愿者隊伍,開展自助互助服務。而在中心內,設有大吉沙課堂、村民議事廳,旨在宣傳倡導村規民約等文明公約,營造鄉風文明氛圍的同時,作為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場所。
助農服務中心響應號召,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在大吉沙島原有生態和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品牌上不斷挖掘新活力點,為大吉沙島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本次實地調研大吉沙島,我們深入了解了大吉沙島鄉村振興的進程,全面認識了大吉沙島目前鄉村振興進一步深入發展的現狀,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模式探索之路的艱辛。
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獲悉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條件后,將會利用新媒體技術等手段助銷當地農產品、宣傳當地特色旅游產業,助力當地“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的推進。我們希望能夠為解決大吉沙島目前的發展阻礙提出相關可行對策,為當地鄉村振興事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