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郵電大學三下鄉:探尋紅色鄉村,傳承紅色基因
為了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喜迎黨的二十大召開,2022年8月7日,西安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緬懷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實踐團隊赴陜西眉縣常興鎮開展了為期2天半的實踐活動,旨在深刻理解黨史背后中國軍人的努力,明確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
深入基層,傳承紅色基因
8月7日,為了解基層黨史宣傳情況,實踐團隊來到了石蓮寺村村委會,團隊成員采訪了多名村委干部。據村干部的講述,村里時常會利用大喇叭廣播進行宣傳,還經常會印發一些關于黨史的知識貼于村內公告欄處。另外,村里還創建了一個微信群,除了平時重要的通知以外,還會在里面發送一些紅色書籍的文件,旨在全面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在與村支書張紅朝書記的交流中,他對實踐團成員們說,作為生長在紅旗下的新青年應該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黨的事業需要年輕一代的傳承,要學會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在與書記交談完后,實踐團隊還代表校團委與石蓮寺村村委會簽訂了共建社會實踐基地的協議。
尋訪足跡,凝聚前行力量
實踐團隊前往常興鎮石蓮寺村采訪了多名退伍軍人。退伍軍人張周存于1958年1月1日入伍,隸屬于西北軍區騎兵二團,于1961年10月退役,參加過長達三年的青海藏區剿匪平叛的戰役。84歲高齡的張周存老戰士,回憶起當初艱辛的從軍歲月,懷念起當初共同戰斗過的犧牲的戰友,反映了老一輩的革命主義精神、同志間真摯的感情以及對和平的渴望。
退伍軍人張軍兵向團隊介紹當時年僅18歲的他于1978年2月18日入伍,隸屬東海艦隊航空兵情報兵,部隊番號308,共服役六年。在當時情報獲取極其困難的情況下,軍隊主要依靠軍用雷達大海撈針般尋找信號收集情報,一絲一毫的情報錯誤都可能致使戰役失敗。通過張軍兵爺爺的講述,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情報工作的機密性與嚴謹性,對革命前輩肅然起敬。
退伍軍人孫政杰向實踐團隊介紹自己于1976年20歲時參軍到1982年退伍,在寧夏吳忠二十一軍六十二師炮兵團汽車連后勤部當兵。負責糧食、物資運輸以及后勤工作。
退伍軍人孫旭升于1974年12月入伍,屬于鐵道兵第5師,代號為89205部隊,參加南疆鐵路的修建。孫旭升表示雖環境惡劣仍不悔當兵。
團隊成員在采訪多名退伍軍人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軍人的強大力量,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青年更應肩負起祖國的責任,投身于社會主義強國。
以民為本,踐行紅色之魂
8月8日,實踐團隊通過村里的大喇叭進行了簡短的黨史與安全知識宣講,并為了解村委會黨史宣傳的推進落實情況。實踐團隊隨機走訪了幾戶村民并沿途分發了團隊的黨史宣傳單。據村民描述,他們獲取黨史知識的途徑首先是來源于村內的大喇叭,村內大喇叭經常會播放紅色歌曲,講述黨史故事。村民有時也在村民微信群中利用空閑時間閱讀其中發的紅色書籍與文案,加深村鎮與黨中央的聯系。聽完其描述后,實踐團隊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當擁護黨,努力學習工作,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
了解民生,普及安全知識
實踐團隊對當地村民夏季安全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顯示,有許多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識不足,對一些消防隱患沒有及時處理的意識,在多數家庭中沒有配備能夠正常使用的滅火器。實踐團隊成員認識到這些問題后,及時給村民普及了相關知識,講述了如何避免火災等危險的發生,并為村民留了一些印有相關知識的傳單。
“安全無小事,小到一根未熄滅的煙頭,大到在太陽下暴曬的機動車,都有可能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傷害。我們應備好處理緊急情況的設備,這樣才可以為我們的生命多提供一份保障。”團隊負責人楊思杰對村民道。
人民的安全是保障國家發展的基礎,強化村鎮的安全意識,是有效推動國家發展的一項舉措。安全無小事,只有人民安居樂業,安全無憂,國家才能逐步發展。
不忘初心,留住紅色記憶
9日,團隊成員前往扶眉戰役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在紀念館中,實踐團隊深入了解解放戰爭西北戰區的抗戰過程,看到了許多革命文物,如軍刀、手槍、步槍等武器,也有革命先烈的書稿、煤油燈、筆記等物件。看著那一張張布滿歷史印記的照片,團隊成員深深體會到了正是這些英雄拋頭顱灑熱血的戰斗,才有了今天的盛世繁華。
經過此次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張凡囑咐團隊成員要永懷一顆愛國心,將建設偉大祖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作為自身的奮斗目標。團隊成員也深刻認識到了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要推動國家的發展,則應加強自身認識,樹立遠大的理想目標,緊跟黨的腳步,順應時代的發展。要堅持黨的宗旨職責,讓初心在行動中傳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作者:候正奇 來源:西安郵電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山西大學生讓非遺技藝年輕態
- 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學生“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特色節目展演在山西大學音樂廳圓滿落幕。
-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