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空格外蔚藍,熱烈的陽光盡情照耀大地,最后一天的“三下鄉”教學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為了增強學生們詩詞鑒賞的能力、加深學生們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認識,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快樂星球實踐服務隊隊員林心儀于2022年7月20日,通過釘釘平臺為汕頭市長安小學五年級的同學們開展《詩說華夏:藏在詩詞里的文人風度》課程。
林老師首先講解了古詩《送元二使安西》與琴曲《陽關三疊》的關系,進而帶領同學們走進豐富多彩的詩詞世界,感悟詩詞中所蘊含的人文風度。為了讓同學們能更加切身體會詩詞中“琴”的意象,林老師重點介紹的第一首詩是王維的《竹里館》,并通過邀請學生朗誦來加深同學們對本首詩的認識與理解。林老師還播放了《竹里館》的吟誦視頻,和同學們一齊體會用吟誦的方式來表達此詩時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漸漸沉浸在詩與樂巧妙結合的獨特境界中。緊接著,林老師講述了《竹里館》的具體內涵,使同學們對此詩的印象更加深刻。
林老師重點講述的第二首古詩是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其七》,揭示了這首詩所描寫的是詩人在田園間生活的樂趣,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詩人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在講解蘇軾的詞《行香子·述懷》時,林老師先為大家展示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畫,然后播放了該首詞的歌曲改編視頻。動人的音樂縈繞耳畔,同學們仿佛置身于詞所描寫的景色環境中,切身體會著蘇軾在彼時彼地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在第一節詩詞課的尾聲,林老師對本節課進行總結——詩人用彈琴這種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悠閑生活,從而傳達自己寧靜淡泊的心情與表現清幽寧靜、高雅絕俗的境界。同時,林老師還介紹了古詩詞中的其他樂器與它們所代表的意境與表達的含義,同學們受益匪淺。
在第二節詩詞課中,林老師從上節課學習的古詩《田園樂七首·其七》中引入“酒”這個意象,通過講述陶淵明與飲酒詩、酒仙李白、釀酒大師蘇軾三大內容揭示了詩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首先,林老師用一張圖片來引入陶淵明這位詩人,指出陶淵明的飲酒詩為后世文人寫飲酒詩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其次,林老師講述了李白喜歡喝酒的故事和他“酒仙”名號的由來,并用一首氣勢豪邁的《將進酒》道出李白借酒消愁、莫負光陰、樂觀豁達的情感,讓同學們對大詩人李白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一位登場的人物是釀酒大師蘇軾,林老師通過播放視頻《四川人蘇軾》幫助同學們建立起對蘇軾和酒之間的關聯的認識。在林老師的循循善導下,同學們認識到蘇軾雖然歷來以琴棋書畫四絕而為世人所稱道,但他愛酒且釀酒的故事與精神同樣可以作為第五絕而受世人膜拜。
在第二節課的最后,林老師對本節課進行了總結,指出如果想更好地從詩詞中品味詩人們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要在今后的詩詞學習中與詩人交朋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充分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除此之外,還需要構建自己獨一無二的詩詞意象世界,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收集、對比詩句等來加深印象。為了鞏固同學們在本節課多學習到的知識,林老師還開展了“詩詞飛花令”游戲,同學們都踴躍參與,課堂氣氛活躍。在游戲結束之后,林老師舉例了含有“月”的詩詞,啟發同學們運用本節課所學習到的方法來積累詩詞,充分品味詩人所想要表達的的思想情感。
詩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打造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看來,培養當代學生學習詩詞的能力極為重要,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本人的文學素養及寫作能力,還能造就性格、陶冶情操,最終推動中華優秀詩詞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詩詞文化在每一個時代都散發出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