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筑,深化紅色遺產記憶
紅色文化記憶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成功經驗的歷史積淀,具有鮮明的時代主題,有著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紅色窯居建筑更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7月20日-7月25日,實踐隊員前往馮莊團支部紀念館(馮莊團支部舊址)和知青舊居院,依次開展窯居勘查測繪工作,完成詳細的窯居建筑測繪圖、3D模型及結構安全評估報告。
“窯居建筑是北方地區特色建筑形式之一,形式并不復雜,測繪工作并不困難”測繪小組成員沈晗說,“但由于黃土高原地區風沙大,晝夜溫差大,傳統的土窯洞年復一年地被風沙侵蝕,出現多處開裂,起鼓現象,久而久之,對建筑物的結構穩定性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測繪易,保護難”是傳統建筑遺產普遍面臨的難題。建筑遺產在具有其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具有其特色的情感與象征價值。保護紅色窯居建筑,不僅是為了保護其建筑本身,更是為了以過去的建筑為實物載體,吸引更多的青年前來實踐學習,將馮莊團支部的英勇無畏和知青的吃苦耐勞、團結進取的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賡續血脈,革命之火代代相傳
馮莊鄉位于延安城區以東30公里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全國第一個農村團支部的誕生地,也是近400名北京知青學習和生活過的地方。馮莊團支部的成功試建,填補了團組織在廣大農村的空白,在中國共青團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
7月21日,實踐隊員參觀馮莊團支部紀念館,聆聽講解員介紹馮莊團支部的建立與發展,以及作為全國第一個新民主主義農村團支部,在特殊時期,如何為人民的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村委會的幫助下,實踐隊員們得以與馮莊團支部第一批團員常爺爺等其他團員前輩們取得了聯系,并開展了相關采訪。常爺爺已近耄耋之年,發色花白,精神氣卻不減分毫,在與實踐隊員們交談的過程中,激動地向隊員們分享過去在團支部艱苦奮斗的歷程。
“當年,敵人白天在墻上涂寫各種反動標語,我們就在夜里涂改,有的標語不好改,就用黑炭末涂掉,弄得敵人沒辦法。”“接到上面要求保存的秘密文件,我們就把它藏在水埝溝的廢煤窯里,后來又因為窯里潮濕,文件被轉移了很多次。在延安光復之后,我們把這批文件完好無損地交還給了中央青委。”提到過去的故事,常爺爺顯得格外激動,在交談的最后,也向實踐隊員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實踐隊員們能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
1955年,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胡耀邦,在延安參加陜西省團代會時說:“馮莊團支部是全國第一個團支部,是青年團的老根。”馮莊團支部的歷史也證明:永遠跟黨走,是共青團組織不變的初心!
發掘潛力,激發紅色鄉村活力
馮莊鄉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總要求,圍繞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基層治理等,成功闖出一條美麗鄉村振興之路。
7月28日,在村委會人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參觀了果蔬產業重點生產基地。通過介紹,實踐隊員了解到,馮莊鄉為了助力農業產品,整合了碎塊土地資源,建成150座溫室大棚產業園,并通過“教育培訓”激活集體經濟,整合閑置窯洞資源,打造建設知名品牌“康坪民宿”,實現了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從無到有、農戶持續增收的目標。目前,馮莊鄉康坪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4萬元。
實踐隊員在村內走訪時,向村民發放問卷,了解群眾參與紅色遺產保護現狀及馮莊鄉當地產業現狀。村民王叔叔向實踐隊員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非常好了,一方面有農產業能保證收入,另一方面現在鼓勵紅色旅游,我們就還能發展旅游業,民宿在增加村子的活力的同時也能為年輕的居民提供工作崗位。”講到這些時,王叔叔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活動結束后,實踐隊員一致表示,通過此次在延安市馮莊鄉的實踐活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當代紅色村莊的現狀,強化了紅色文化與專業的融合,讓隊員們在感受紅色文化熏陶的同時,也能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探索馮莊鄉村莊活化新路徑,提出紅色基因傳承與弘揚的策略和建議;同時,也能激發大學生的時代責任,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文字圖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撰稿者署名:常一婷
攝影師署名:王哲宇
崔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