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了解國家土地流轉政策在基層的具體實施情況以及這項政策對農民收益和保障糧食安全的積極作用,同時增強學生“三農給”意識,了解我國農村發展的現狀,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4名學生在兩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組成了“赴泰安市東平縣州城鎮吳莊村促鄉村振興實踐服務團隊”,在泰安市東平縣州城鎮吳莊村開展了自7月21日至7月23日為期3天的實地調研。在此期間,團隊成員通過實地發放問卷、與村干部座談,向有關部門了解情況等方式解了該村在土地流轉政策推行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和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據此對我國土地流轉政策在基層的精準施策提出發展建議,以便促進土地流轉在基層推行的惠民性和可持續性,守好我國的耕地紅線。
自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團隊成員首先與村兩委干部進行了座談,就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對村里耕地利用率、村民收入以及土地產率的影響,對土地流轉政策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后,團隊對村里現住的種植大戶分別進行了入戶訪問,深入了解了其流轉資金來源、目前經營狀況及收益情況以及對流轉政策的期待等方面的問題。最后,團隊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入戶訪問與街頭訪問相配合的方式,對包出戶進行了隨機調查,并主要針對流轉前后其收入的變化、流轉規模、流轉原因以及流轉政策對其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分析,全面了解了普通村民對于流轉政策的切實感受,為流轉政策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貢獻自己的力量。
活動第一步:與兩委干部座談
經過周密的計劃與準備,實踐活動開展首日,7月21日,團隊到達了本次調研的目的地,州城鎮吳莊村,并與村兩委干部就土地流轉的問題進行座談。
在與村干部的交流中,團隊成員了解到,5年前的吳莊村,由于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村內家庭結構普遍以“二老帶一小”或“二老留守”為特點,且老人的年齡大多在65歲以上。老人們大多已經喪失了部分甚至全部勞動能力,年輕勞動力又外出務工,脫離“常住”,這就使得大多數村民家出現了“無人種地”的局面。村里半數以上的土地已然成為“荒地”,面臨絕產。“前幾年,種地不掙錢,年輕人都去縣城里打工了,留下老人們能種幾畝地呢?”在與團隊成員交談時,村支書王軍如是說。
據村會計回憶,自從國家大力推行土地流轉政策以來,村兩委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村兩委干部一方面親自入戶,宣傳流轉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在本村以及外村尋找有意承包土地的種植大戶。在村集體的大力推廣下,吳莊村現有承包大戶4戶(2戶為外鄉人),共流轉土地900余畝,占全村耕地的五分之四以上,糧食產量目前平均可達1000斤以上,村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可達9000元左右,其中每畝地的流轉收入從最初的650元上漲到了1000元,成為村民收入的重要部分。“村里的地基本上都包出去了,個別村民留一部分自留地,主要種自家吃的糧食、蔬菜,基本上不再賣了。”村會計王召連介紹說。
在團隊成員詢問有關村合作社的問題時,村干部們表示受制于經濟條件,村里還沒能建立起合作社,但村兩委班子正在向先進村集體學習經驗,力爭在幾年內由村黨支部牽頭建立起村集體合作社,以便進一步推進土地流轉的規范化和糧食生產的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