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掘家鄉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財政稅務學院文博薪火實踐團赴河南省,四川省,山東省等地進行了以“厚植桑梓情懷,弘揚家鄉文化”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文化生生不息,薪火傳承不止,此站實踐團成員來到了河南省鹿邑縣。
道始于此,浸潤寰宇
盛夏已至,向陽而歌。聲動家鄉,文脈悠長。鹿邑古稱“苦”(hù)、源,寓鹿邑為道家思想的發源地。為充分感受家鄉道家文化底蘊,探尋文化基因,7月13日實踐團成員前往明道宮深入學習。老子思想綿延流長,流傳至今,明道宮的一磚一瓦、一處一角,都融入了著老子“道”學思想。在以《道德經》取意的崇道亭旁熱鬧非凡,老子故里書法院院長李院長研墨,鋪宣紙,一切準備好后,只見他行云如流水,落筆如云煙,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落于宣紙之上。李院長說他希望自己能以此種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道德經》,深入學習其中的內涵。從李院長身上實踐團隊員看到了榜樣的引領,由此更加堅定了弘揚家鄉文化的信念和決心。
揮筆五千,傳世千年
置身明道宮,踏青色方磚,聽風鈴陣陣,可領仙人神韻。在古色古韻的建筑上隨處可見《道德經》的經典語錄,細細品讀,體會著老子思想至今在鹿邑這片沃土上升起的炊煙裊裊……《道德經》全文共五千多字,言簡意賅,其在古代醫學,哲學,人文藝術,養生學等方面留下來了深遠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道德經》的普及度,實踐團隊員對《道德經》提前進行了深入學習,并將整理出的部分原句、釋義及其現今的指導意義打印成宣傳頁。實踐隊員向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分發宣傳頁并進行了講解。最后實踐隊員調查了年輕人對家鄉文化了解的程度,今天的社會實踐讓實踐隊員用自己的方式助推了家鄉優秀文化的傳播,讓家鄉文化建設繼續保持蓬勃發展的勢頭,闊步前進。
回首家鄉過去,思緒紛飛,感慨萬千;立足家鄉今日,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家鄉未來,引吭高歌,一路歡笑。文化的傳承是歷史的傳承,作為家鄉的一份子,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要爭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新思想”的推動者,“新征程”的奮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