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全面,更系統的了解魯甸的發展歷史與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魯甸行實踐隊于8月10日前往魯甸圖書館和博物館進行調研,在館長羅先生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對魯甸的發展歷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時也對當地的民族風情和特色文化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圖為羅館長為實踐隊員講解魯甸文化發展過程。根據羅館長的介紹,當地雖為千年銀都,藏品中卻少有銀器。這不僅是由于當地缺少具備豐富開采經驗和較高開采技術的工作人員,而且當地地勢復雜、許多地域由于自然保護的相關政策不能進行開采。在介紹眾多產品之后,羅館長熱情的旅游業帶領實踐隊員參觀了昭通市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隊員們為進一步了解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地的文化和歷史的深遠影響,以及對于旅游業的積極作用。
為進一步探究文化對于旅游業的作用,實踐隊員們在羅館長的熱情推薦下前往魯甸縣圖書館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在講解員高先生的帶領之下,實踐隊員們進一步了解了魯甸縣的歷史和文化。
為實踐隊員與羅館長留念合影。魯甸縣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十分豐富,尤以籮編為盛。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引薦之下,實踐隊員們采訪了當地著名的籮編手藝人羅譯文。在采訪中,實踐隊員了解到由于籮編經濟效益低、社會地位不高,所以在傳承方面一直面臨著很嚴重的問題。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籮編的需求減少,再加上工業生產出的籮編的質量高、價格低,搶占了手工籮編的市場。在實踐隊員的走訪調查下,大家了解到,隨著網購和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了新的蓬勃生機,當地政府也抓住了這個新的契機,努力將籮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新的商品化,提高人力的價值和產品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