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學子“三下鄉”——赴池州市弘揚文化青年探索行動
"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為了提高對優秀文化的認識程度,2022年6月17日—6月23日,滁州學院地理信息與旅游學院赴池州市弘揚文化青年探索行動實踐小分隊成員選擇前往池州市平天湖風景區、齊山風景區、杏花村文化旅游區、池州市博物館、儺戲之鄉廣場以及池州市烈士陵園圍繞“山水靈秀地,人文池州城”的主題開展對優秀文化進行探索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自晉唐以來,陶淵明、李白、杜牧、蘇東坡等歷代文人游歷池州,留下了《秋浦歌》、《清明》等詩作數百首,池州也因而享有“千載詩人地”的美譽。小分隊于2022年6月17日—6月19日前往池州市平天湖風景區、齊山風景區以及杏花村文化旅游區探索池州市的自然文化。
平天湖風景區作為池州市山水文化的縮影,2022年6月被新華社中英文視頻推介。小分隊成員來到平天湖風景區,參觀了蓮花臺與平天湖國家濕地公園宣教館,工作人員向小分隊成員介紹平天湖的歷史淵源,小隊成員真正感受到李白筆下“水如一匹練,此地即平天”的景象。
齊山風景區為小分隊成員實踐的第二個地點,隊員們來到齊山,對齊山風景區的文明古跡分布進行觀察與記錄。在此過程中,工作人員向成員們詳細介紹了此地的歷史文化,當年岳飛來池州,應該在紹興三年,他按高宗旨令,負責東起江洲、西至江陵廣闊地區的保衛任務,在移兵江州時,經過池州,登臨城區齊山,作下《池州翠微亭》一詩。 此行大家對齊山風景區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并在岳飛廣場下駐足留影,仿佛“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的場景再度浮現在眼前。
杏花村文化旅游區作為池州市的標志性名片,其名號來自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據說,公元845年,杜牧在此游春訪客,留下了千古名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實踐隊員在景區向導的帶領下參觀游覽了六朝長廊、牧之樓、梅州曉雪等著名景點。小隊成員通過參觀池州市的自然風光,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正確性。小隊對過往旅客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問題主要總結統計了游客對于杏花村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文化的方式,深入調查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區作為旅游業的發展模式。
小分隊成員于2022年6月20日-6月22日參觀了池州市博物館、儺戲之鄉廣場和池州市烈士陵園,感受池州市的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
池州市博物館作為愛國主題教育基地,是池州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小分隊成員參觀了池州市博物館內的數百件文物,在博物館管理員的介紹下,據悉,池州市博物館已有數百件文物移交至國家,并在其帶領下體驗博物館內的自助觀光機,可通過現代化科技一覽池州市博物館文物的古道圖覽。
池州儺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被譽為戲曲活化石。2006年,池州儺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池州儺不僅在春節期間活躍于池州山野鄉村,而且還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小隊成員來到儺戲之鄉廣場,向當地人員發放問卷,通過問卷的方式調查到當地居民對儺戲文化的了解方式、了解程度以及感興趣程度。
通過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以及多種形式的調查,小隊成員認識到我們高校大學生要做好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生力軍,自覺承擔起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積極傳播國家優秀文明思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響應政府政策。不斷推動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從而進一步堅定高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作者:董淼菲 來源:董淼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山西大學生讓非遺技藝年輕態
- 5月16日,2025山西省大學生“非遺正青春”校園演說大賽特色節目展演在山西大學音樂廳圓滿落幕。
-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