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尹湘君)為了進一步了解灘頭年畫的傳承創新現狀,7月15日,湖南工商大學數字媒體與人文學院“喚醒童年年畫記憶”三下鄉課題調研小組前往長沙高臘梅作坊,對作坊現狀以及其創新發展相關問題向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
通過詢問我們得知,高臘梅年畫作坊現有鐘建桐與鐘星琳兩位傳承人,我們此次前往的就是由第四代傳承人鐘星琳所負責的雨花非遺館。

工作人員首先為我們介紹了傳統年畫,他說道:灘頭年畫的制造工藝非常繁復,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最終才能形成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年畫。

除了《老鼠娶親》等傳統年畫,還有許多年畫衍生的文創產品在館內擺放。工作人員講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年畫已經不太符合人們的需求,如果只是單純地去傳承年畫制作技藝,不對其進行創新發展,對于年畫的長遠傳承是百害無一利的。但如果將其做成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創產品,不僅可以帶動年畫的售賣,還可以增強人們對年畫的興趣,讓更多人了解年畫,投身于年畫的傳承事業中,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遠的角度看,做文創產品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文化的傳承固然重要,文化創新的地位也不可忽視。我們要時刻謹記創新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重視創新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進行文化創新、做文創產品應建立在我們已經把傳統技藝繼承好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才能傳承發展好獨具一格的文化、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