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師范大學歷史地理學院“剪瓷雕韻,筑夢承遺”暑期社會實踐隊以“政策引領為導向、非遺傳承為核心、文旅融合為路徑、校地合作為支撐”,于7月5日至7日深入漳州市詔安縣開展調研。實踐隊旨在通過剖析剪瓷雕非遺技藝的發展現狀與面臨困境,探索非遺保護與文旅產業融合的新模式,進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機制,發揮高校在文旅創新發展中的智庫作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地方文旅產業的協同發展。
實地觀藝:探訪剪瓷雕的匠心工坊在詔安縣沈氏藝圃,福建省省級剪瓷雕工藝(詔安)第四代傳承人沈振澤、沈振南現場展示了剪瓷雕的制作過程,揭開了這門古老技藝的神秘面紗。只見他們將瓷碗精心碎成瓷片,經過裁剪、打磨后,再用貝殼灰與紅糖水調制而成的糖水灰進行粘黏,歷經選瓷、剪瓷、塑形、鑲嵌等諸多復雜工序,一件件精美的剪瓷雕作品逐漸成型,其工藝之精妙令人嘆為觀止。
解碼非遺:聚焦剪瓷雕的文化密碼在詔安文化藝術中心非遺展館,詔安縣博物館館長許焜武為實踐隊員們講述剪瓷雕的歷史淵源、制作流程及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并介紹了詔安非遺產業及剪瓷雕相關的扶持舉措,使隊員們真切感受到了當地文旅部門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上所做的努力,也對剪瓷雕這項傳統工藝的當代發展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思想碰撞:傳承人的守正與創新在剪瓷雕陳列館與沈氏大宗祠“饗保堂”,福建省省級剪瓷雕工藝(詔安)第五代傳承人沈錫仁與隊員們展開了一場傳統與現代的深入對話。陳列館內,沈老師不僅向隊員們解析剪瓷雕技藝的技術精髓,更分享了他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技藝融合的創新構想,展現出非遺傳承人立足傳統、開拓創新的前瞻視野。實踐隊員小湯表示,“沈老師對藝術的熱忱,對傳統工藝傳承發展的深刻思考,讓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有了全新的認識。”
薪火相傳:非遺教育的生動實踐在詔安縣文化館,館長黃麗冬詳細介紹了“童蒙學堂”的設立背景與實踐路徑。該學堂以剪瓷雕、詔安童謠、燈謎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課程內容,通過沉浸式、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青少年在親身參與中感悟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她強調“文化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剪瓷雕進課堂在“做中學”的方式為其傳承延續注入新的生命力。隊員們認真記錄下課堂設計與課程體系,為后續調研非遺教育推廣路徑積累了寶貴資料。
廟宇尋珍:建筑中的活態傳承在詔安縣博物館館長許焜武的帶領下,實踐隊走進關帝廟、城隍廟、文昌宮和關天大帝廟等廟宇,實地考察剪瓷雕這一傳統工藝在閩南建筑中的藝術呈現。這些廟宇的屋脊飛檐、翹角斗拱之上,無不裝飾著栩栩如生的剪瓷雕作品,將傳統工藝與建筑美學完美融合。許館長現場為隊員們詳細講解了剪瓷雕的紋樣布局、工藝特點及其蘊含的地方信仰內涵,并提到“剪瓷雕工藝得以延續,正因為其扎根于百姓日常生活與精神信仰之中”。實踐隊隊員小楊感慨:“剪瓷雕不僅是精美的建筑裝飾,更是地方文化與信仰的重要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