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宇辰 李丹 向銀清)2025年7月9日上午,橙光·成都大學學生事務服務中心志愿隊在瀘縣云龍鎮茅壩村開展"藍海揚帆創未來"美育課程實踐活動。本次活動包括中西美術史概述、樹葉剪貼畫創作與擊鼓傳畫三大環節,為鄉村兒童開啟深度藝術體驗之旅。
首先,志愿者以東西方藝術對比為切入點,為兒童講解藝術發展脈絡。通過展示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蒙娜麗莎》的細膩柔美與中國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煙波浩渺,闡釋西方藝術對光影結構的追求與中國繪畫"以形寫神"的美學特質,重點剖析中國山水畫中"可游可居"的哲學觀與西方風景畫的科學透視差異。美術史啟蒙后,三十余名兒童化身自然觀察員投入樹葉剪貼創作。借鑒自然美育課程經驗,孩子們依據楓葉、銀杏等葉脈肌理進行藝術再造。有的將橢圓狀樟樹葉轉化為田徑賽道,拼貼出奔跑中的運動健兒;有的以柳葉塑造靈動金魚,碎葉點綴成水面漂浮物,通過作品呼吁環境保護。現場森林、飛鳥等主題作品構成微型生態美術館,展現"一葉一世界"的創作理念。壓軸環節"擊鼓傳畫"以協作形式激發集體想象力。參照繪畫接力模式,參與者圍繞"共生家園"主題輪番添筆。首輪勾勒的花束在傳遞中延伸出藤蔓枝葉,后續增繪的飛燕穿梭云層,最終由五歲幼童補畫太陽。鼓聲停歇時,初始的空白畫紙已蛻變為充滿敘事性的童趣長卷。
圖為志愿者教小朋友創作樹葉剪貼畫(羅愛文 供圖)
通過本次課程,讓孩童從樹葉脈絡中窺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層巒,從協作筆觸中感知莫奈《日出•印象》的光影交融,美育的種子便在中西文化對話間生根發芽。本次活動通過樹葉拼貼激發兒童想象,借擊鼓傳畫激活共創精神,為鄉鎮美育創新提供可復制的實踐范式,助力"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戰略在基層落地生花。
圖為參與活動的兒童繪畫作品展示(羅愛文 供圖)
下午,橙光志愿隊為孩童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心向暖陽”青色心理課程。此次課程旨在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情緒、學會應對常見情緒,為其心理健康成長增添一份保障。
課程開始,志愿者們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和小朋友們共同探討了9種常見的情緒,如快樂、悲傷、憤怒和害怕等,并詳細講解了應對這些情緒的有效辦法。課堂上,志愿者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深入淺出地闡述每種情緒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通過合理方式去表達和管理情緒,幫助小朋友們更好地理解情緒,提升情緒管理能力。
圖為參與活動的鄉村兒童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羅愛文 供圖)
繪畫“情緒九宮格”環節,小朋友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色彩和線條描繪出內心的情緒。他們將自己生活中經歷的各種情緒融入畫作,隨后踴躍分享自己的情緒故事。在分享中,小朋友們互相傾聽,增進對彼此情緒的理解,也學會了如何站在他人角度看待情緒。在“房樹人”心理繪畫活動中,小朋友們通過繪制房屋、樹木和人物,展現出內心世界。志愿者耐心引導,幫助小朋友們解讀自己的畫作,挖掘其中隱藏的情感和想法,讓小朋友們更加深入地認識自我,增強自我認知。課程接近尾聲時,小朋友們給未來的自己寫信,寫下此刻的夢想、期望和對未來的憧憬。一封封信件承載著他們純真的愿望,也為他們的成長留下珍貴回憶,激勵著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積極進取。
圖為志愿者與參與活動的鄉村兒童合影(陳金李 供圖)
心育課程在陣陣歡聲笑語中悄然為孩子們推開了一扇認知情緒的奇妙大門。課堂上的每一個互動瞬間,都化作照亮心靈的微光,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中觸摸情緒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