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禾光同行”青年實踐團,懷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熱忱,在肖瀏駿副教授、楊宸宇老師帶隊指導下,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為行動指南,深度解碼鄉村振興“向陽密碼”,讓青春力量在田野沃土中扎根生長。
生態宣講潤民心,綠色理念入鄉間
向陽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員們手持生態環保主題海報,從節水護水、垃圾分類到清潔能源利用,展開系統科普。講解節水知識時,“洗菜水澆花、洗衣水拖地”的生活場景化示例,讓“一水多用”理念通俗可感;闡釋垃圾分類,圍繞“兩次四分法”清晰區分廚余、可回收、有害與其他垃圾類別。一系列講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宏大理念,轉化為村民日常可踐行的行動指引。


圖為宣講現場照片 肖佳慧 供圖
宣講尾聲,實踐團向老人發放自主設計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并聯合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分發實用物資。拿到手冊的村民李奶奶感慨:“以前不懂咋分類,現在看這冊子,扔垃圾心里有底了。” 這場綠色宣講,如種子播撒進老人心間,為鄉村生態意識提升筑牢根基。
村民調研顯成效,生態經濟共發展
生態宣講余韻未消,實踐團跟著村委會工作人員走訪村民,調研向陽村生態建設成果。村民們紛紛表示,環境變好是村內常提的話題。“以前垃圾隨手扔,夏天臭味熏天;現在有了專門投放點,村子干凈得像新的!”調研行至最后一戶,老人正用餐,仍熱情接待實踐團,切甜瓜相贈的細節,讓夏日調研多了份暖心煙火氣,也映照出村民對實踐團的認可與支持。

圖為村民分享西瓜圖片 肖佳慧 供圖
稻蝦輪作探新路,科技賦能助農興
午后,實踐團來到稻蝦輪作示范基地,成員們圍繞生態循環、成本控制、科技賦能等問題,與負責人深入交流“水稻—小龍蝦”輪作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優勢是生態循環:水稻為小龍蝦提供遮陰棲息環境,小龍蝦通過攝食害蟲、排泄糞便為水稻“除害施肥”,形成“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閉環。當被問及“為何選擇小龍蝦而非其他水產”,農戶算起成本賬:小龍蝦飼料成本低、市場需求旺,相較魚類養殖更具經濟效益,精準錨定產業選擇的市場邏輯。

圖為負責人講解稻蝦輪作模式 肖佳慧 供圖
協同治理筑根基,治理解碼助振興
在向陽村村主任鄧杰介紹下,實踐團了解到村里的治理創新。土地流轉順利推進,靠的是村委會牽頭、合作社運作;環境持續改善,離不開村民、志愿者和干部的共同努力,這與“三三三”工作法、“四位一體”管理模式相契合。村里還引入農產品加工廠,對稻米深加工,從脫殼到生產精包裝有機大米,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

圖為向陽村村主任鄧杰帶大家參觀向陽村的水稻加工廠 肖佳慧 供圖
從生態理念宣講的知識傳遞,到民生調研的需求洞察,再到產業考察的技術交流,實踐團以青春之智賦能鄉村。南京農業大學“禾光同行”實踐團的腳步不會停歇。未來,團隊將繼續以青春為筆、實干為墨,在鄉村振興畫卷中描繪更多“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場景,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田野結出更豐碩果實。

圖為實踐團同指導老師楊宸宇和向陽村村主任鄧杰在水稻加工廠內合照 肖佳慧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