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精神,積極響應全國高校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福州英華職業學院“遺韻鄉傳”實踐隊于2025年7月1日至2日,在團委學生會指導老師李梓琪、古箏鳴的帶領下赴閩侯縣大湖鄉雪峰村進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是近年來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實踐隊通過文化調研、產業探訪助力文旅融合,扎實開展實踐活動,履行高校服務社會職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
發展座談:共謀振興新路徑 首站,“遺韻鄉傳”實踐隊來到了雪峰村文化活動中心。在此,實踐隊榮幸地邀請到雪峰村書記嚴為權,與隊員們共同開展“雪峰村鄉村振興事業”主題座談會。雙方圍繞鄉村旅游開發、文化傳承、農業發展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
民宿走訪:解碼銀發客群文旅需求 會后,“遺韻鄉傳”實踐隊隊員們專訪了鄉村振興的深耕者嚴為雷先生,嚴先生結合自身豐富經歷,深情講述了雪峰村的歷史變遷,細致剖析了村莊面臨的發展機遇,為實踐隊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調研素材。
此外,為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隊員們還采訪了“尊客堂”民宿經營者林健先生。據其介紹,雪峰村憑借夏季涼爽的氣候成為退休中老年人的避暑優選,這類游客更傾向慢節奏旅行體驗,對安靜舒適的住宿環境、貼近自然的氛圍需求顯著。隊員們據此深入調研,為優化鄉村旅游服務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茶山問禪: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 在海拔888米的雪峰茶場,“遺韻鄉傳”實踐隊隊員們化身“一日茶農”,躬身親嘗“一芽一葉”的采摘之趣,在指尖輕捻間體悟傳統采茶技藝的精妙。采茶間隙,隊員們與茶農圍坐于茶叢旁,在清風茶香中靜靜聆聽雪峰茶與千年古剎的悠悠往事——那些浸潤著禪意與歲月的淵源,讓這片茶園的故事更添厚重。團隊還以短視頻形式記錄下采茶全過程,用年輕人鐘愛的鏡頭語言,讓古老的茶文化在光影流轉中煥發新的生機。
桃園采風:鏡頭里的甜蜜收獲記 赤日當空,“遺韻鄉傳”實踐隊隊員們走進嚴圣鷹家庭農場的桃林。在桃農示范“輕捏果柄、旋轉采摘”的技巧后,隊員們分組展開采收作業。經過一下午高效勞作,指定片區的采收任務圓滿完成。望著碼放整齊的桃筐,桃農李大叔難掩喜悅:“多虧了這群大學生,幫忙搶下了黃金采收期!”。隊員們在體驗桃子采摘的同時,也以桃林為天然影棚,錄制了生動活潑的帶貨短視頻。
農家探味:揭秘柴火鴨的鄉野匠心 暮色漸濃,“遺韻鄉傳”實踐隊隊員們走進農場農家樂。灶臺柴火噼啪作響,大廚正演示柴火鴨制作工藝:從散養土鴨的選材標準,到秘制醬料的調配比例,再到柴火慢燉的火候掌控,每個環節都蘊藏著鄉村飲食的智慧結晶。老板驕傲地介紹:“我們這柴火鴨,用的是自家散養土鴨,柴火慢燉入味,省領導都專門來嘗過,吃完直夸‘地道’,還上過電視呢!”
古剎尋訪:解碼千年文化傳承 次日清晨,“遺韻鄉傳”實踐隊抵達素有“南方第一古剎”之稱的雪峰寺,在村委工作人員的講解下,隊員們深入了解雪峰寺的歷史淵源,感受其作為閩文化重要載體的獨特魅力。
登羅漢臺:尋訪古道新韻 下午,“遺韻鄉傳”實踐隊隊員們沿著蜿蜒的山路攀登羅漢臺,踏勘千年古道遺跡,采訪過往游客,深入了解游客們對景區的建議。有游客提出:“觀景臺周邊缺少休憩座椅。”還有游客反饋:“愛心石臺附近缺少清晰的指示標識,部分游客找不到最佳拍攝角度.....”
隊員們用專業設備記錄著每一處文化印記,用腳步丈量這片蘊藏歷史密碼的山水。夕陽下,古老的石階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在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又似乎在期待著新時代的文旅融合能為這片古跡注入新的活力。
創意賦能:繪寫鄉村振興新畫卷 在深入調研之余,“遺韻鄉傳”實踐隊充分發揮隊員們個人所長,為雪峰村發展注入青春智慧。隊員們結合當地特點,為“雪峰桃”量身打造特色包裝方案,以創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隊員們化身“新農人”,躬身參與采茶摘桃,用鏡頭記錄田園勞作的生動場景,以光影展現雪峰村的自然之美與農產魅力,利用新媒體加大雪峰村文旅的宣傳力度,擴大其知名度。此外,隊員們還立足當地資源,精心設計主題旅游路線,為鄉村旅游開辟多元組合可能性,以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的創新精神與責任擔當。
至此,為期兩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暫時落下帷幕,實踐隊隊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獲踏上了歸程。這次雪峰村之行不僅是一次生動的社會實踐,更是一堂深刻的鄉村振興實踐課。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雪峰村必將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出一條“文旅融合”的特色發展之路,讓千年古村煥發新的生機,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