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科創學院傳統文化調研實踐活動紀實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增進民族團結、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2025年7月5日,長江師范學院“非遺新聲”學生實踐團隊走進重慶市涪陵區龍潭鎮,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科創賦能傳統技藝,青春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秉持“調研非遺、傳承非遺、創新非遺”的實踐理念,通過實地考察、技藝傳承等方式,在基層實踐中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之路,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非遺老師講解鑼鼓
鼓坊深調研:聆聽百年鑼鼓的文化回響
7月5日,實踐團隊抵達龍潭鎮八牌鑼鼓傳習所。在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成員們近距離感受八牌鑼鼓“以槌為筆、以鼓為紙”的獨特魅力。通過與傳承人的深入交流,團隊梳理出八牌鑼鼓在鼓點節奏、樂器搭配、表演形式上的三大核心特色:其節奏多源自田間勞作的韻律,樂器組合融合了客家與巴渝本土特色,表演時講究“鼓槌翻飛如燕,節奏密如驟雨”。傳承人強調:“八牌鑼鼓的每一段鼓點都藏著祖輩的生活智慧,現在年輕人要學的不僅是技法,更是這份與土地相連的文化根脈。”
非遺老師教志愿者打鼓
課堂傳匠心:傳承人手把手帶出“小鼓手”
“手腕發力要像甩鞭子,干脆利落!”傳承人用布滿老繭的手握住鼓槌示范。鼓槌在牛皮鼓面上起落,急促的鼓點如雨點般砸出《開山鼓》的粗獷韻律。他耐心糾正學生的握槌姿勢:“拇指和食指卡住槌柄,中指要跟著節奏‘帶勁兒’,就像犁地時掌舵犁耙,得有巧勁。”教學中,傳承人會結合鼓點講述背后的民俗故事——比如《慶豐鼓》是秋收后村民慶祝豐收的集體狂歡,鼓點里藏著“谷堆高過屋”的期盼。當00后學生用電子節拍器校準傳統鼓點時,傳統韻律與現代科技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鼓韻拓新境:傳統鼓點的當代生活轉譯
實踐團隊將八牌鑼鼓經典鼓點制成智能音箱曲目和手機鈴聲,還把典型作品的節奏改編成短視頻BGM。他們收錄村民的鳥鳴、溪流聲,與鼓點混剪成“鄉村記憶”音頻,成了游子的思鄉音樂。團隊還做了“鼓點盲盒”,掃碼能聽傳承人講故事、看敲鼓視頻,讓老鼓文化變得可聽可感。這些嘗試讓八牌鑼鼓走進日常生活,為鄉村添了新活力。
志愿者與非遺老師合影留念
“這種‘科創+非遺’的模式,讓年輕人聽懂了老鼓點里的文化密碼,也為鄉村振興裝上了可持續的‘文化引擎’。”未來,實踐團隊將聯合當地政府開發八牌鑼鼓數字研學課程,舉辦“非遺電子音樂節”,讓更多青年通過編程、動畫設計等方式參與文化創新,推動千年鼓韻在數字時代敲響新的強音,讓傳統非遺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脊梁”。
文字:譚鎬奎 圖片;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