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中醫藥文化,服務基層群眾,7月1日至7日,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院22名師生組成“岐黃醫路,渝見文峰”社會實踐團,深入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長興村,以“弘揚中醫國粹,服務鄉村振興”為核心,將中醫藥健康服務送到群眾身邊,以專業惠民生,以青春暖鄉情。
致敬榮光 情系弱群踐初心
7月2日,在社區干部帶領下,志愿團走訪慰問黨齡逾50年的老黨員張光德、胡少蘭夫婦。張老夫婦深情回憶奉獻歲月,展示學習筆記,動情分享“為人民服務”的入黨初心。時值建黨104周年,張老寄語青年堅定信念、傳承精神。志愿者們深受教育,堅定了醫者為民信念。團隊還專程探訪了右下肢殘疾的李翠泉阿姨,為其測量血壓、實施耳穴貼壓緩解不適,并協助解答社保問題;在留守兒童謝合翠奶奶家,志愿者們化身“知心哥哥姐姐”,通過游戲、繪畫陪伴三兄妹,并贈送學習用品。此次探訪深化了團隊對“醫者仁心”和責任擔當的理解。
急救普及:守護生命“救”在身邊
7月3日,志愿團在文峰鎮開展中醫急救培訓,系統教學胸外按壓及穴位急救法(如內關穴緩解心悸、合谷穴防治中暑)。七旬李奶奶實操后感慨收獲實用技能。培訓惠及100余居民。次日,一位居民欣喜反饋,運用所學按揉合谷穴有效緩解了自身中暑癥狀,驗證了培訓效果。
筑夢深藍:海軍愛民小學播撒希望
帶著對“山海情牽”的好奇,實踐團于山東艦航母編隊訪問香港之際,走進海軍愛民學校——文峰小學。帶隊老師為40余名師生帶來中國海軍奮進歷程主題思政課,回顧“向海圖強”歷史。課后,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學習中醫藥文化,動手制作香囊和中藥相框,活動現場充滿童真作品,寄托著孩子們對健康與和平的祈愿。
名醫下鄉:冬病夏治惠及鄉鄰
7月4日,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秦建設教授率專家團隊在文峰鎮中心廣場開展義診。專家們各展所長:秦建設辨證施治疑難雜癥,李代英演示正骨推拿,鄭波定制慢病方案,陳春梅敷貼“三伏貼”。志愿團還針對夏季常見病,組合運用耳穴貼壓、艾灸、推拿等中醫技法。活動累計服務200余人次,發放健康手冊300余份。中醫學院表示將持續開展此類惠民活動,讓中醫藥扎根鄉村,“未病先防”理念深入人心。
非遺傳承:木雕工坊融匯仁心
7月5日,實踐團探訪三寶村非遺傳承人吳純清創辦的龍鳳工藝工坊。吳純清雖左腿殘疾,仍堅守木雕技藝30余年,免費培訓400余名困難群眾。他質樸表示:“能幫一個是一個。”志愿者體驗雕刻技藝,在刀鋒木屑間感悟匠心與仁心。這堂實踐課將扶弱助殘的“仁心”深植志愿者心中,也深化了中醫人文精神的現實根基。
問道薯田,以科技賦能弘岐黃新篇
7月6日,志愿團赴巫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實踐。親歷組培、分選、水培等環節,成員們深刻體悟現代農業科技的“金色杠桿”作用及“馬鈴薯精神”的扎根奉獻。大家誓言將實踐收獲內化,既精研岐黃經典,更發揚“俯身”精神深入基層,以創新思維推動中醫藥與現代科技、鄉村振興融合,煥發傳統醫學生機。
藝演惠民:文化盛宴潤鄉村
7月6日晚,團隊在文峰鎮文化廣場舉辦文藝匯演。拉丁舞、歌曲《素顏》、舞蹈串燒點燃熱情;小品《歸鄉》詮釋鄉情;融合針灸技法的舞蹈《針灸行天下》獨具特色;終曲《我在文峰等你》深情告白。居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岐黃文化魅力。
在文峰鎮的實踐中,“岐黃醫路,渝見文峰”團隊克服困難,團結協作,扎實完成:3次訪談、1場急救科普、1堂思政課、1次中醫藥文化推廣、1次社區義診、3次慰問、2次調研及1場文藝匯演,惠及居民200余人。活動通過14個視頻、千余張照片和10余篇新聞稿立體記錄,被新華財經、中華網、華龍網及中國社區發展網等媒體廣泛報道。志愿者們精益求精的服務贏得了居民一致好評,為后續活動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次“三下鄉”活動成效顯著,不僅為文峰鎮居民帶去了專業的醫療服務和健康知識,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基層的傳播,更通過與老黨員交流、關愛弱勢群體、開展文化活動,增強了師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讓當地群眾深切感受到醫藥高校服務社會的務實擔當。活動激勵著更多青年學子投身服務基層、傳承文化的事業,為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供稿單位: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院
時間: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