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同學們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仍在繼續。他們跟隨解說員的腳步,走過石壕紅軍橋、綦江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石壕紅軍烈士墓三地,繼續探索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的紅色文化密碼。
石壕紅軍橋:百年風雨的革命保障
紅軍橋位于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香樹村與高山村交界處,始建于1873年,1935年作為紅軍長征期間的重要通道。
走在紅軍橋邊的綦跡廣場上,同學們了解到,紅軍橋見證了綦江石壕的革命歷史,保障了遵義會議的召開,也為后續的四渡赤水拉開序幕。隨后,同學們在蔡暉老師的帶領下走上紅軍橋憑欄眺望,感受工農紅軍投身革命的智慧與決心,并參觀了綦江歷史陳列館。
“走在紅軍橋上,仿佛能感受到先輩們的身影從我身邊略過,讓我回想起課本上那段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2023級新聞學專業陳雪同學表示,雖然紅軍橋只有短短一截,承載的歷史的厚重感卻有如磐石,彰顯革命者的堅定意志。
石壕紅軍橋側面 攝|熊顏

講解員孫涵正在給同學們介紹紅軍歷史 攝|沈羽雪
綦江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政治作戰的指揮戰場
緊接著,同學們走進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進行參觀。舊址前身為禹王宮,后來作為紅軍長征轉戰綦江時的紅一軍團臨時指揮部,分序廳、光輝歷程、轉戰綦江、精神傳承四部分展開,講述紅一軍團整體的革命發展狀況和突出的革命成果。
在平日的紅色文化參觀中,有關先進革命先鋒和某支特殊革命隊伍的紀念場館很多,但能見到整個紅色軍團的司令部舊址卻非常難能可貴。“我第一次見到對整個紅一軍團政治作戰路線描述如此詳實的場館。”2023級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張靜茹同學表示,書本上很多時候會從整個紅軍的視角講述紅軍長征故事,或是展示某個特殊小人物的切面,但通過參觀司令部舊址,她了解到紅一軍團是最早一批探索紅軍長征路線、行進距離最長的紅軍隊伍,這拓展了她的思考面,也豐富了她對歷史的認知。
其中,正中心的大堂展示了紅一軍團在綦江行進的路線地圖,兩旁用紅軍雕塑進行裝點,讓整個紅一軍團敢為人先、英勇斗爭的形象刻畫得更加活靈活現。同學們在此合影留念,用新媒體的力量記錄下紅一軍團的光輝歲月。

綦江紅軍司令部舊址牌匾 攝|劉夢鈴

“向往的新傳”團隊成員在紅軍司令部堂前合影 攝|周承昊
石壕紅軍烈士墓:犧牲之士的壯烈贊歌
最后,同學們邁步來到石壕紅軍烈士墓腳下。186級階梯上鐫刻著紅軍長征的革命歷史,紀念碑上題寫著“傳承先烈遺志發揚長征精神”歌頌文字。這里樹立著5位紅軍的雕塑,也埋葬著5位在紅軍長征經過綦江時犧牲的戰士遺骨。
同學們認真聆聽著解說員的介紹,駐足觀看長征詩碑和烈士塑像,同時對為革命事業壯烈犧牲的紅軍戰士表示默哀。通過陳列室的展品與文字介紹了解烈士們的事跡后,同學們對他們舍己為人、英勇壯烈之舉深表敬佩,同時比對當下的歲月靜好,更加理解了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石壕紅軍烈士墓題詞 攝|熊顏

講解員趙啟梅正在給同學介紹石壕紅軍烈士墓 攝|劉夢鈴
紅色文化基地研習只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小部分,但其中承載著更多的意義。只有深切理解篳路藍縷的革命歷史,同學們才能更好體會社會實踐服務的真諦,更好地用鏡頭記錄下每一個場館背后凝結的歷史瞬間,破解紅色密碼,將紅色基因傳遞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