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畫爆火后,人類藝術家會失業嗎?
從梵高風格的自拍照到一鍵生成的商業插畫,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AI繪畫工具正在重新定義創作門檻。2023年,某游戲公司用AI在48小時內生成1000張角色概念圖,成本僅為傳統畫師的1/10;某廣告公司甚至讓AI模仿莫奈、畢加索等大師風格,推出低成本創意海報,引發藝術界震動。這些案例讓不少人擔憂:人類藝術創作是否即將被機器取代?
但歷史早已給出答案:19世紀攝影技術誕生時,許多人預言繪畫將消亡,然而正是這種“危機”催生了印象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藝術史學家貢布里希指出:“藝術的發展,本質上是人類對世界認知方式的演變。”梵高的《星空》飽含對生命的狂熱,畫布上扭曲的線條是癲癇發作時的視覺殘留;弗里達·卡羅的自畫像用荊棘項鏈、斷裂的脊柱傾訴著病痛與抗爭——這些從真實人生中迸發的靈感,永遠無法被算法復刻。
AI繪畫更像是“數字調色盤”:它能快速生成草稿、提供創意參考,卻無法替代人類在創作時的情感震顫。英國國家美術館館長曾表示:“觀眾站在真跡前感受到的震撼,源于畫布上藝術家指尖的溫度,這是屏幕像素永遠無法傳遞的。”或許未來,人類與AI將形成新的創作共生關系:機器負責效率,人類專注靈魂。
作者:劉一格 楊高遠 王夢涵 張田秀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