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學時,我曾是躲在宿舍床簾后的“社恐”同學:害怕小組討論時被注視,在食堂寧愿端著餐盤來回踱步也不敢拼桌,連給老師發(fā)消息都要反復修改措辭。那些被社恐裹挾的日子里,我像一只驚弓之鳥,總在逃避與人接觸。直到某天在宿舍矛盾中崩潰大哭后,我才猛然驚覺——社恐不會自動消失,但溝通技巧可以主動修煉。而這段破冰之旅,恰與百年前五四青年“打破桎梏、追求進步”的精神遙相呼應。
宿舍生活成了我修煉“邊界感”的第一課。當室友深夜外放聲音時,我嘗試提出訴求:“我們明天早上有早八要早起,能不能戴耳機呀,已經很晚了你也早點睡哦。”這個方法比生硬指責有效得多。我們甚至一起制定了宿舍公約,即23點后熄燈、輪流值日。當規(guī)則從口頭約定變成貼在門后的A4紙時,那些曾讓我抓狂的生活差異,竟成了促進理解的契機。這讓我想起五四先驅們打破舊禮教、建立新秩序的勇氣——真正的進步,往往始于對不合理現狀的勇敢革新。
在同學交往中,我找到了適度真實的平衡點。不必為了合群而假裝熱愛劇本殺,但可以主動在課堂討論時分享對專業(yè)知識的見解;不必強顏歡笑應付同學聚會,但會在社團活動中認真傾聽朋友的故事。這種有選擇的真誠反而讓我收獲了幾位真心相待的摯友。五四運動中,青年們拒絕隨波逐流,而是以獨立思考喚醒時代,這種精神同樣適用于當代社交:不必迎合所有人的期待,但要在真實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在師生溝通中,始于一次效率社交的嘗試。與其在課后攔住老師問“這道題怎么解”,不如提前準備三個延伸問題:“這個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案例有哪些?”“您推薦哪些拓展閱讀?”“下次作業(yè)能否請您指點方向?”這種帶著思考的交流,往往能換來老師更走心的反饋。這讓我聯(lián)想到五四時期“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啟蒙——求知需主動,進步靠探索。當我像當年追求真理的青年一樣,以求知者的姿態(tài)叩響知識之門時,收獲的不僅是答案,更是思想的碰撞。
在這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中,我從“社恐”到“社牛”的蛻變,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的升級——我們不必刻意討好他人,但可以真誠對待每一次相遇;不必追求完美的社交表現,但可以珍惜每個愿意傾聽的人。當我不再把社交視為負擔,而是當作認識世界的窗口時,那些曾讓我恐懼的人際關系,反而成了大學生活最溫暖的底色。這或許正是五四精神給予當代青年的啟示:以獨立之思想,行真誠之社交,在時代浪潮中書寫屬于自己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