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于軍人的付出——讀《為什么是中國》有感曾幾何時,國已不國,民不聊生。如今新中國成立不足百年韶光,民安物阜,舉世矚目。金一南教授以言簡意賅的文字言盡人心、黨性,闡透戰局、危局,指明大勢、未來,以犀利的筆鋒引出世界的疑問:“開智慧先河,啟文明源典的四大古國,獨留其一,為什么是中國?硝煙四起,偌大世界獨留一片凈土,為什么是中國?強國制裁,諸國圍獵,為什么中國經濟仍能扶搖直上?
金一南教授有言:馬革裹尸是軍人最高的付出,但不是軍人最大的奉獻。言及近代的屈辱,必提清朝的腐敗怯弱,“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讓四萬萬中國人屈辱不已。歷史不記過程,只記結果,清廷也曾不怯戰,亦有不惜死的武臣。自道光始,清廷曾四次宣而戰之,人人唾棄的慈禧也曾向諸國宣戰,言明:“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清廷軍官亦有鄧世昌、左寶貴等以身殉國者,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射程之內,擲地有聲的宣戰之言,在大炮的逼迫下終成了人人唾棄的媚語;軍人最大的貢獻始終是勝利而非犧牲,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華,李秉衡受命抗擊侵略,未見敵寇、留下“天下事從此不問罪臣”,自殺而去,全軍不戰而潰,臨陣脫戰實乃不忠,以死脫罪實乃懦弱。從豪言到媚語,是刀兵之罪?追本溯源,是蒙昧無知所致,是將領無能所致,是歷史滾滾車輪的催促。經歷了血灑江河熱土,我們站起來了,卻有人因時代承平而自溺歌舞,但總有人為勝利奔波忙碌,粟裕將軍做到了一輩子只用軍人的眼光審視、分析、判斷眼前這個世界,即使在文革期間,粟裕將軍為勝利依舊直言不諱。毛澤東在染病時,仍盛贊:“將來打仗,我還用粟裕。”毛主席深知誰有寧折不彎的血性,誰可凱旋而歸。正是粟裕、蔡鐵根、王三新、黃玉章等人留下的由靈魂和血性澆筑成的人格,讓我們這個時代仍舊英雄輩出,鍛造出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召之即來,戰之即勝的人民軍隊,讓我們能夠不懼周邊的爭端、不畏彼岸的威脅,守候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