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沉默的大多數》有感—蘇州追夢
近日陪同好友一同來到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事發地”,姑蘇城—蘇州。在乘坐蘇州的地鐵時,我同大多數人一樣,是個不折不扣的低頭族。我喜歡刷著無聲的短視頻,就想看著默劇,因為帶著藍牙耳機總是覺得戴久了耳朵會痛,還擔心一不小心丟了,免得心疼。不知今天怎么的,總感覺視頻刷的索然無味,更不用說僅憑字幕肆意想象的“默劇”。突然想起了許久未曾打開的“微信讀書”,我試著打開這個遠古小程序,像是參觀一樣領略自己過去的讀書風格。打開書架,赫然排名第一的就是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多數》,心中不禁一顫。好吧,那就讀書吧,穿插以往的思緒,勾起如今難得的思考。
“沉默的大多數”,這五個字,簡潔而富有力量,它描繪的是那些在人群中不輕易發聲,卻以獨特的方式存在著的個體。他們或許是因為性格內向,或許是對世事有著更為深邃的理解而選擇緘默,又或許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以更加有力的聲音表達自己。沉默,并非無聲,而是一種深沉的力量,它蘊含著對世界的觀察、思考與判斷,是對自我邊界的堅守,也是對復雜環境的一種智慧應對。
在王小波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矛盾與沖突的社會圖景:一方面,是信息的爆炸與交流的便捷,人們似乎從未如此接近;另一方面,卻是心靈的隔閡與理解的缺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獨地行走。這種孤獨,并非物理上的隔絕,而是精神上的難以共鳴。沉默的大多數,或許正是這種孤獨感的集中體現。他們選擇沉默,是因為在喧囂中找不到真正的對話者,也害怕自己的聲音被淹沒在無盡的嘈雜之中。
沉默,往往與自由緊密相連。在王小波看來,真正的自由不僅僅是言說的自由,更是思想的自由、選擇的自由。而沉默,有時候正是為了守護這份自由,避免無謂的爭執與沖突,讓心靈得以在紛擾中保持一份清醒與獨立。然而,沉默并不意味著逃避責任。相反,它要求我們在沉默中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立場與價值觀,勇于在關鍵時刻站出來,為正義發聲,為真理辯護。這種沉默中的力量,是對自由與責任雙重考量的結果,也是成熟與擔當的體現。
閱讀《沉默的大多數》,讓我更加意識到傾聽內心聲音的重要性。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時代,我們往往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忘記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沉默,正是給予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讓我們在靜謐中與自己對話,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明確自己的追求與信仰。只有當我們真正傾聽并尊重內心的聲音時,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活出真實的自我。
“東方之門站到了...”剛看到第四章,好友提醒我到站了,他興奮的跟我介紹起蘇州的地標—東方之門。出站抬頭可見的宏偉建筑,和隨處可見打卡的年輕人、親友團等。我聽著朋友的介紹和拍照的邀請,也順帶聽到了別人各種談笑。我點頭應允著,聽從朋友的意見,擺著他所指導的pose ,和周圍人不約而同。在這里,我的話很少,打過卡簡單逛了逛便走了,我發現此刻我好像變得“沉默”了,但這種沉默絲毫不影響大家的歡樂。我知道我同大家一樣,我也是歡樂家庭的一員,我來此也是為了看看以往的夢,至于追不追到這種夢,我想會在“沉默”中知曉。
作者:廖華超 來源:安徽中醫藥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讀《沉默的大多數》有感—蘇州追夢
- 近日陪同還有來到蘇州參加蘇州大學的預推免考試,過程非常愉悅健談。偶然坐地鐵時想起微信讀書,赫然看見書架中王小波先生的《沉默的大
- 08-22
- 憶國之恥辱,筑國之未來
- 作為一名擁有著深厚的傳統底蘊、勇于擔當的現代青年,我們應當把握機遇,積極探索未來,牢記歷史,為國爭光
- 07-18
- 傳承紅色基因,點亮時代之光
- 紅色基因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作為當代大學生需要牢記使命,不忘本。
-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