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閑暇時間刷抖音的時候看到了一些博主通過表演的方式來還原經典的文學作品,這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的一部作品就是我們熟知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談到《背影》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初中的時候就已學過,但是當這樣的一篇帶有濃郁情感的文章以一種更讓人們共情的形式再次呈現在我的面前時,我的內心和6、7年前第一次閱讀這篇文章的感悟卻是不盡相同的。因為直到我親身感受到父母在慢慢老去,看著他們佝僂的背影時,我才真正理解文中字里行間里流露出的真摯情感。無意之間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人們在變得成熟之后,或者親身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才會對別人的故事產生共情?后來我在《奇葩說》這個辯論節目里找到了答案。黃執中老師在一次辯論中提到了同理心和不忍心,他同樣用《背影》這篇文章舉例,他說“老師給小學生講《背影》這篇課文,講到朱自清的父親體態微胖,彎腰撿橘子,好多同學哈哈大笑,笑一個胖子撿橘子,那位老師開始很錯愕,轉念也就懂了,正是因為這些孩子太年輕了,他們的同理心范圍太窄,才造成了這樣的狀況”。一瞬間我對同理心這個概念產生了極大的好奇,查詢資料后了解到,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杰第一次提出了同理心的概念,他說同理心是設身處地理解、并將感情移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一個人同理心的范圍和他對世界的認知程度有關,如果一個人同理心的范圍比較窄,倒也不必去指責他,只是他對世界的認知還不夠而已。恰逢前兩天是清明節,我回老家給外公掃墓,淺談一下我的所見所聞,加深了我對同理心的認識。
跟往常的清明節一樣,那天人們都在大街上躊躇著,心情都是陰沉的,天空仿佛有了情緒,也是陰沉沉的。咱們小的時候就學過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大概就是描述的這種畫面吧。我們能感受到,這些行人的情緒來自于親人的離去,來自于失去摯愛的悲痛,邊讀著詩,仿佛也能從字里行間里感受到相同的情緒,好像我們才是故事的主角。在經歷過親人的離世之后,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便是由于我的經歷而帶來的同理心的改變。外公的墓在鄉下的一個公共墓園里,之前每次清明節回鄉下,也都能看到好多家庭來給離世的親人上墳。大人們個個都神情嚴肅,而他們帶來的小朋友,反而好奇地觀望這一切,不知道應該做些什么,臉上沒有那么悲痛。我看著他們小小的背影,思緒也拉回到關于我外公的記憶。
記得那是在三年級的一個暑假,某天早上我在睡夢中被媽媽喊醒,迷迷糊糊只聽見媽媽強忍著抽泣說外公在家里摔了一跤,突發腦溢血,送去醫院搶救了。那時,媽媽是極度悲傷的,而我還沒有完全從睡夢中清醒過來,只是跟著爸爸媽媽上了車,往老家趕去。到了老家的醫院,和舅舅舅媽他們匯合,聽他們講了外公摔跤的領過,便在休息區等待了。后來的事情,很多細節我忘卻了,外公最終還是不幸離世了。但我對外公真正斷氣的前一段時間還有著深刻的印象。那個時候我只有10歲左右,對于生離死別沒有概念,以前人們常說一個即將斷氣的人在之前會經歷一段所謂的“回光返照”。外公好像也經歷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想要睜開眼,可眼皮好像被針縫住了一樣,怎么也睜不開。我看著外公的眼睛在微微顫動,媽媽說我好像并不害怕,只是輕輕握住了他的手,感受他微弱的脈搏。雖然我知道這樣子并不能喚醒外公,但作為一個孩子并不會想那么多,那個時候的我對生離死別還沒有特別深刻的認識,我也只是希望讓外公漸漸冰涼的身體增加一絲溫度。
在外公還沒有斷氣的那幾天里,家里除了我,還有一個小孩子——我外婆妹妹的孫子,年紀也就比我小兩歲,來我外婆家待了兩天。我現在發現那個時候小孩子的情緒和大人是不盡相同的,媽媽和舅舅忙著注意外公,生怕錯過了外公斷氣。但是他,并沒有表現的很悲傷,大概也是因為他與我外公平時沒有太多的見面機會。那時候大家都在深夜里守著外公身邊,可能由于睡不著的緣故,他在家里找到了玩具,獨自一個人在角落玩著。小的時候我不會想這么多,只是現在長大了,再次回憶起,便能夠理解了。一個孩子,他在七八歲的時候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價值觀,他們不知道在什么場景應該流露出什么情緒,他們只是年紀還小罷了,還沒有建立同理心罷了。他并不能理解生離死別對于成年人的打擊,他沒有在悲痛的環境里捕捉到使他擁有同樣情緒的情緒因子,或者說他也有同樣的情緒,只是表現的比大人淡一些罷了。后來我隨著我經歷了更多的人間冷暖,我想我更加明白了,長大就是不斷構建同理心的過程。現在的我,看到網絡上那些人所經歷的苦難,也一樣會為之動容。人成長到一定階段,便自然能讀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所蘊含的那感動世人的情感。
這一次給外公上墳,我也看到一些家長帶著年紀不大的孩子。孩子們在家長的要求下,跪下來叩頭求逝去的親人保佑他們的前程。只是他們的臉上,并沒有大人們那么嚴肅,有的瞪大著雙眼,不知道該做些什么,還有的則在墓園里迷茫的走來走去,流露出孩童的好奇。我微微一笑,他們并不是冷酷無情的靈魂,只是沒有建立起同理心的孩童,我想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我看著他們的背影,就像看到了曾經的我。隨著我們漸漸長大,靈魂隨著同理心的拓寬便開始慢慢升溫,我們看著他的背影,便久久不能緩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