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搬進這間出租屋已有兩個月。房間不大,一張床、一張桌子,還有一扇朝東的小窗戶。窗外能望見遠處的城市天際線,但大多數時候,只是一片灰蒙蒙的霧氣和模糊的車流聲。
他的生活像一張標準表格:早九晚六,回家后吃碗泡面,刷會兒手機便早早睡去。朋友不多,家人遠在千里之外。日子在沉默中緩緩流淌,像一杯放久了的白水,無色無味。
直到某天,隔壁搬來了一位新鄰居——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神情溫和,總帶著微笑。第一次打照面,她端著一盆綠蘿,笑著說:“你好呀,我叫陳雯,這是我養的第一盆綠植,挺有生命力的。”
林然禮貌地點了點頭,心想不過是客套,便未放在心上。
然而不久之后,他注意到她窗臺上多了第二盆、第三盆綠植——一盆小巧的多肉,一株開著黃花的吊蘭。每天早晨出門前,她都會輕輕給它們澆水,偶爾還低聲說話,仿佛在與老朋友交流。
某個加班后的夜晚,林然和陳雯一同回家。她看了看他手里的外賣袋,笑著問:“你窗臺上怎么還是空的?放點綠色的東西,會讓屋子暖和很多。”
林然笑笑:“我養不活,試過幾次都死了。”
陳雯沒再多說,只從包里取出一個小巧的陶瓷盆,遞給他:“試試這盆多肉?它很堅強,不挑人,幾天澆一次就行。”
林然原本想拒絕,但她的語氣輕松自然,像是老朋友之間的贈予。他接過那盆多肉,擺在窗臺角落,也沒太當回事。
幾天后,他起床拉開窗簾,意外發現那株多肉竟冒出了一點新綠。他伸手輕觸葉片,心里泛起一絲久違的喜悅。
從那天起,他開始記得按時給它澆水。隨后,他又買了一盆薄荷、一盆仙人掌。陽光好的時候,他會坐在窗前發呆,看著綠植在晨光中微微顫動。房間似乎變得不同了——不再只是工作的落腳點,而是有了些“生活”的樣子。
周末,他在樓道偶遇陳雯。她看著他窗臺上的綠植笑著打趣:“你那邊快成我‘分店’了。”
林然也笑了:“謝謝你讓我重新照顧一些東西……也算是學著照顧自己。”
陳雯點點頭,語氣溫柔:“其實我們以為是在養植物,很多時候,是它們在治愈我們。”
這句話像一道光,在林然心底亮了起來。
又過了幾周,他打了個久違的電話回老家,與父母聊了很久。他甚至第一次認真規劃起下個假期,不再搪塞地說“再看看”。
窗外的陽光灑進來,窗臺上的綠植在光影中交錯生長。林然低頭看了眼那盆最初的多肉,嘴角不自覺揚起。生活沒有突然變得精彩,也沒有奇跡降臨,但好像,正在悄悄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