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承先輩志,續我華夏篇——觀《覺醒年代》有感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是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獻禮片。它是一部電視劇,但更像是一部紀錄片。它記錄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代風云,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通過這部電視劇,讓我們對一百年前覺年代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不再是活在歷史課本中一竟育的文字,也不再活在語文課本中一篇篇的故事:通過這部電視劇,我們對李大釗、陳獨秀等革命先輩們有了更深的認識,看到了陳延年、陳喬年、毛澤東、鄧中夏、趙世炎、周恩來等革命青年對真理的孜孜不倦、舍身忘我的追求。
這部電視劇以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主線,進述這6年,從新文化運動、五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創建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記錄了這期間世界發生的兩件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巨大影
響近代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從洋務運動的失敗,到辛亥革命的失敗。中國該走向何處?中國的路是什么:哪條路是適合中國的?一個個問題時刻掛在無數個革命黨人的心頭。無論是在海外留學的青年才俊,還是在國內中國青年,他們都在追尋,尋找著,一條路一-一條屬于中國的道路
開篇就是點名了當時內憂外患的局勢,列強的壓榨,國內政府的不作為和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條約,注定了這一段歷史的不平凡。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便這樣相遇了,他們懷著同樣的抱負,要振興中華,民族復興。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悄然而至。陳獨秀指出,改變國家,要先改變國人的思想,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由此誕生了。隨著李大釗、魯迅等人加入,雜志成為一份具有景響力的革命雜志。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先后在《新青年》雜志連續發表《麻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意,并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五四運動后,李大釗不僅出面幫助請愿學生脫離險境,同時更加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
電視劇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李大釗,他愛妻子、愛兒女,他愛青年、愛工人,他深愛這個國家和民族。看到劇中的李大釗,我也感到十分親切。中學時代,我就對李大釗先生有著無比的敬重和愛戴。我就讀的初中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是在革命先驅李大釗的扶植下建立的,是“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策源地。我就讀的高中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早在1919年末,李大釗、鄧中夏等革命先驅就到蒙藏學校(學校前身)傳播馬列主義。通過這部電視劇,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
覺醒年代》中還有一幕觸動人心,那就是陳延年、陳喬年的犧牲一幕,我相信許多的觀眾和我一樣淚水止不住的留下來。《覺醒年代》劇情講述到1921年結束,后面我們知道,1927年4月,李大釗犧牲,時年38歲,同年7月,趙世炎性,年僅26歲,1933年9月,鄧中夏犧牲,時年39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為什么先烈們能夠義無反顧、視死如歸? 答案只有一個,這是革命先輩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安徽合肥有一條以陳延年和陳喬年命名的路叫延喬路,這條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他們沒有看到這個國家的繁華,但是今天,我們替他們看到了今日之中國的繁華。
在建黨百年之際,回望黨的百年光輝歷史使我倍受教育,深受啟發。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作為一名青年大學生,我們要擔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廖嶼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好風不借力
-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在人生航船的行駛中,人們無不喜愛順風順水,希望能總春風得意。
- 12-21
- 重復
- 提到重復,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機械的反復、程序化的勞作或對某種行為的照抄照搬。
- 12-21
- 巧詐不如拙誠
- 東晉時期,晉簡文帝司馬昱登上皇位之前任撫軍的時候,曾同桓溫一同上朝。
- 12-21
- 一事精致,便能動人
- 善用兵者蓄其勢,把力量聚焦于一點、專注于一點,更容易取得突破、有所成就。
- 12-21
- 用蛋管住雞
- 春天,考恩從市場上買來幾只小雞,養在了自家院里。他希望小雞快點兒長大,能早日下蛋。
- 12-21
- 你不是大豆
- 唐代高駢是個軍事奇才,曾屢建奇功,前途不可限量。
- 12-21
- 請不要隔岸觀火
- 唐朝時,朝廷派王玄策帶人護送天竺使臣回國。
-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