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花瓶,發現定律
丹麥有一個名叫雅各布·博爾的學生,跟著老師研究課題。去老師家拜訪的時候,一個花瓶的紋路和圖案吸引了雅各布·博爾,他拿起花瓶研究起來。老師也很喜歡這個花瓶,和雅各布·博爾說起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花瓶的。
雅各布·博爾換手的時候,手一滑,花瓶掉在地上。老師和雅各布·博爾都愣住了。老師很快反應過來,安慰滿臉愧疚的雅各布·博爾:“沒事,雖然花瓶碎了,讓人悲傷,但我們是否能從中得到一些讓人驚喜的東西呢?”
其實,老師只是想調節一下氣氛,免得雅各布·博爾尷尬。可是,雅各布·博爾認真了。從此,他開始研究碎花瓶,即使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沒有停止這項研究。
同事都嘲笑雅各布·博爾,他卻不為所動,終于通過上萬件碎的花瓶,得出一個驚人的規律,那就是在瓶狀物體的碎片中,最大片與次大片的重量比是16∶1,而次大片與最小片的重量比也是16∶1。
通過進一步研究實驗,雅各布·博爾發現不同形狀的物體,這個重量比是不同的。瓶狀物體的碎片倍數約為16,棒狀物體的約為11,球體的則約為40。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倍數與物體的材料無關,哪怕是豆腐那樣柔軟的物體,其破碎倍數也遵守這個規律。
人們把這個理論稱為雅各布·博爾定律,即碎花瓶理論。這個理論廣泛用于考古探索、天體研究中,從而由已知文物、隕石的碎片推測它的原狀,非常實用和有價值。這時,嘲笑雅各布·博爾的人都閉嘴了,轉而充滿了敬意。
我們不要輕易定義做這件事情有沒有意義,也不要嘲笑別人,因為結果沒有出來前,一切都充滿未知和能量。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好風不借力
-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在人生航船的行駛中,人們無不喜愛順風順水,希望能總春風得意。
- 12-21
- 重復
- 提到重復,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機械的反復、程序化的勞作或對某種行為的照抄照搬。
- 12-21
- 巧詐不如拙誠
- 東晉時期,晉簡文帝司馬昱登上皇位之前任撫軍的時候,曾同桓溫一同上朝。
- 12-21
- 一事精致,便能動人
- 善用兵者蓄其勢,把力量聚焦于一點、專注于一點,更容易取得突破、有所成就。
- 12-21
- 用蛋管住雞
- 春天,考恩從市場上買來幾只小雞,養在了自家院里。他希望小雞快點兒長大,能早日下蛋。
- 12-21
- 你不是大豆
- 唐代高駢是個軍事奇才,曾屢建奇功,前途不可限量。
- 12-21
- 請不要隔岸觀火
- 唐朝時,朝廷派王玄策帶人護送天竺使臣回國。
- 12-21
- 扔在角落里的魚
- 有個魚販子,找到一種個頭小、肉質鮮、價格實惠的魚,想長期供應給某景區的一家大飯店。
-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