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之外的世界
軌道之外的世界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在人生的既定道路上,我們離不開日常處在軌道上的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但同時我們不妨也去看看那軌道以外的世界。世界之大,誰不想去看看呢?
讀沈從文的《我讀一本小書同時也讀一本大書》體會到很多。本篇文章帶有自傳體色彩,文章標題中的“小書”指的是課本上記錄的、學堂里傳授的知識,“大書”則寓意著對大自然的認識、對社會風情、人生百態的理解。通過作者對自己兒時的“叛逆”的回憶,表達了對童年時代的追憶和向往,對湘西的深刻眷戀和濃厚的故土情結。在逃學的沿途,作者觀察到了許多不一樣的風景,去到了廟會祠堂,去到了北門南門,去看打拳吵架,去斗蛐蛐,去小溪邊玩耍等等。雖然這一切都建立在脫離軌道的基礎上,現實生活中并不值得提倡,但是他對于書本之外的知識,對于自然,對于寬廣世界的追求,值得我們深思。也可以這么說,正是他小時候的這種“特立獨行”,才能夠形成后來的“看世界,寫世界”的格局,是他之后所打造的一個充滿善意和人性美的湘西世界的基石。
很喜歡文中的一句話:“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小孩子,是充滿好奇與靈性的,這似乎是每個人的天性,只是作者和我們并不一樣,我們通常會在一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之下扼殺自己的天性,想象力與創造力,安于現狀;而作者便任其天性的肆意生長,哪怕路上會失去很多,比如說父母的喜愛,肉體上的懲罰,都沒太大的關系,他反而感謝懲罰讓他看的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不是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呢?當然我說的不是逃學,而是二者兼得,書上的知識要學,怎么學?要面向大自然,在生活中深刻的學。
在藝術特色上,沈從文先生大量運用細節描寫,作者善于抓住、把握真實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沈從文詳細記錄了其在逃學過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把逃學中所經歷人事富有情趣地展示出來,使讀我們可以深刻地領略到美麗的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對作者的人生觀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并由此突出了“大書”的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并在讀者心中埋下種子,激勵我們向著更廣闊的世界探索。
童年不應只有讀書,還應該有很多趣事;生活也不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那萬家燈火下的溫情種種。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感知,記錄。放眼當下,何嘗又不是一種映襯?國家實行“雙減”政策,減輕中小學生的負擔,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走進大自然,去別人的故事里當一次配角,何其有幸。
作者:徐冉;邵韻潔;劉蘇婷;朱曉妍;張鑫茹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初到岷縣
- 這里四面環山,我們也站在山上,青綠的本草香氣彌散在空氣中。
- 07-05
- 海風引路
- 在威海清涼的清晨,騎著自行車沿海岸前行,海風灌滿了衣衫,一路上掠過山丘松林。開闊的海面在身側鋪展,俯沖時仿佛貼著蔚藍飛行。鏈條
- 07-04
- 夏之隙
- 夏日酷暑,宿舍冷氣隔絕了窗外熱浪。偶遇蓮蓬,舌尖滋味勾起童年荷塘記憶。回到室內,空調轟鳴中,那份鮮活與窗外夏天一同被玻璃推遠,
- 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