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時的蓬勃氣象”,這使婦女史在明代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轉折。傳統儒學的婦女、陰陽等理論體系發生了松動,一部分知識分子逐漸意識到了傳統婦女理論的滯后性與危害性,開始對這一體系提出質疑并表現出改造意向。有清以降,婦女理論領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逐漸向現代女權理論“靠攏”,自此“啟蒙之火”引領著人與社會的雙重覺醒。
鮑家麟在前言便開宗明義:“中國女性能夠名正言順地走出閨閣,是兩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中國用以規范女性的陽尊陰卑、男外女內等思想,終于為男女平等思想所取代”。從歷史史實的角度來看,此言有可靠之處,然則“取代”一詞實為不妥,數千年陳習舊俗終歸不現實為某些言行所連根拔出。
明朝社會主流仍堅持“陽尊陰卑”之說,但是李贄出現了。李贄是力倡“男女平等”的先驅者,他反對男尊女卑和夫權壓迫,肯定了女子有讀書和受教育的權利,這是“新氣象”之旨歸。不過可悲的是,“西學東漸”之風東來之時,保守學者對西方“男女平等”等理論大張撻伐,謂之“陰陽倒置”,此況延續至清末民初。
濫觴于有明一代之“男女平等”“走出閨閣”等觀念在清朝得到了發揚。李汝珍尤為重要,他在女子教育、反對纏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驚世駭俗的主張。俞正燮則更進一步,提出了女性角色認知、同意再嫁等一系列振聾發聵的言論,“夫婦同尊卑”一言更是石破天驚。
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后,伴隨屈辱的條約而來的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思想變革,婦女覺醒潮流急速漲涌于社會變革的深水中,其影響延綿至民國初年。風雨飄搖的晚清政府出臺了系列政策促進女性地位轉變,如詔禁纏足、設立女學,在當時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新文化運動時期,不少學者大肆批評“孔子之道”,引西方女性理論和現狀為榜樣,以此為“男女平權”等思想張本。這些學者的言行奠基了女性地位的轉變,在當時社會風氣未開的環境中尤為珍貴。
縱觀全書,鮑家麟充分展現了一位女性知識分子對中國婦女史的思索,她的視角與中國大陸研究者略有不同,帶有明顯的西方色彩,可以當作傳統視角的中國通史的補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