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青銅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從古至今,所有的美都依托于人。人類依托自然而勞動,從石器時期開始就誕生了以自然、巫術為尊的原始審美文化。隨著對工具的使用和對金屬的冶煉工藝的進步,青銅器開始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并作為美的一種形式而發展下去。
在青銅器發展史中,青銅器逐漸超越了時代、民族和地域等價值體系,達到“真善美”的終極形態。作為真實存在的“物”,青銅器包含著外表可見的美,形式美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據年代、地域的不同,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文化間存在著不同的審美意識,而在一種文化內部,審美意識又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就展現出獨特的形式美,這種美又體現在設計的對稱與均衡、多樣與統一上。三星堆青銅器、商周時期中原青銅器、吳越青銅兵器、曾侯乙青銅器等等,他們既在一些樣式上存在統一之處,如用獸面紋展現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也在風格上體現出中華文明的多元共存,如詭譎的風格、妖異的合成神獸、吳越鑄劍三絕等等。設計是文化的整合,在這一過程中又體現了社會美,國家交往,民族融合,貴族生活,當時國家君主間互相宴請、贈禮、會盟,在不知覺中,技術愈發先進、形式愈發自由,使得青銅器更好地發展。
在對湖北省博物館參觀之后,我又驚嘆起青銅器的色彩之美。古時青銅器被稱為“吉金”,是因為在它剛鑄造好之時,會如金子般閃耀,我們現在已經難以想象這點了。現在的青銅器,我們更多地看到是青色或是棕色的,然而在湖北省博物館,一件藏品就能擁有七種色彩的銹跡,囊括色譜所有的主要顏色,讓我覺得十分神奇,因為一些微量金屬元素的區別,就能使銅器在千百年之后綻放出不亞于“吉金”的美麗色彩。這是時間的魅力,也是青銅的魅力。
而今,每一塊銅綠,每一處銹跡變得那么無處遁逃,讓人直觀感受到歲月在其上留下的痕跡,使得美更美。銹斑是青銅器的勛章,我們看一件青銅器如果沒有銹斑,宛然若新,會覺得怪異,會對其產生一種懷疑;銹斑是青銅器歷史的厚度,是歷史的沉淀與重生。
同時,作為古人祭祀、行禮、作戰的用具,青銅器在精神上給予人們美的感受。一方面是經驗美與品質美,從石器時代銹跡斑斑的銅刀到春秋戰國至今不銹的越王勾踐劍,從原始社會的銅鈴到戰國規模恢弘的曾侯乙編鐘,這都是經驗技術的積累帶動品質提升的結果。另一方面,為了更深刻地體會美,要調動多感官。美不能只停留在視覺上,人是多感官的生物,所以深刻地體會美,要調動多種感官。有幸在湖北省博物館欣賞了一出編鐘演奏會,編鐘、磬、笙、琴、箏、樂舞相得益彰,震撼人心之余讓人感概貴族生活的奢靡。金振玉聲,聲聲入耳。
祭祀的虔誠,宴飲的暢達,觥籌的交錯,劍戈的交鋒,繪出一幅精美的青銅畫卷。而盛極必衰是萬物之規律,經過了鼎盛時代就將迎來衰落,漢代是如此,盛唐是如此,青銅器發展也是如此,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青銅器制造逐漸式微,從歷史的主舞臺上緩緩落幕。但在后代依舊流傳著具有不同特色的青銅器,如唐代的銅鏡、宋代的銅香爐,各朝有各朝的側重,各朝有各朝的巔峰,使得青銅器在整個中國、整個美的歷史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
青銅之美是需要細細品味的美,大眾對博物館、青銅器的熱情在新時代、新文化的推動下水漲船高,身負教育、科普功能的博物館應當盡快跟上腳步,滿足大眾的需要,緊隨時代的浪潮,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美育功能。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6.8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則鼓勵人們重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認識。當今博物館普遍開展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但實際上成年人也同樣有必要接受這樣的教育和體驗,博物館是多元和開放的,其美育功能要能影響至每一個人,使得人人都有了解美、體會美、理解美的機會。
每一件青銅器背后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感受。而我對尋找青銅器、感悟青銅器的活動會一直在路上。殷墟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等,像一座座等待我征服的城池,靜候我的踏足,或許我也會重啟這篇章,繼續書寫我與我的青銅器,或許我會更多地感受而不言,無論如何,美將伴我常在。
作者:楊雨欣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黃昏的獨白
- 暮色總在某個時刻突然降臨。檐角琉璃瓦上最后一點金紅倏地褪去,像有人將半透明的藍綢緞輕輕抖開,一寸寸鋪滿天空。
- 04-15
- 《讀書角的春風》
-   校役老張總說:"讀書人的事,不體面些不成。"這話原是從他每日擦拭的那塊銅牌上得來的——"求知若渴"四字,紅漆剝落處露出青黑
- 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