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紅甲動江淮
立夏后的第一場梅雨浸潤蘇北平原時,洪澤湖畔的蘆葦蕩里開始浮起星星點點的紅。這些身披赤甲的精靈,在江淮水系的滋養下褪去青澀,將膏脂凝成瑪瑙,把肌理煉作白玉。當城頭"盱眙龍蝦"的霓虹次第亮起,屬于淮安人的夏夜序曲便在水霧蒸騰中悄然啟幕。
這座被運河與淮河擁抱的古城,骨骼里流淌著水的韻律。四水穿城的格局不僅造就了"南船北馬"的漕運傳奇,更在湖蕩密布處孕育出舉世無雙的蝦中珍品。洪澤湖的活水為小龍蝦注入清冽,白馬湖的菱角滋養出甘甜,古黃河的泥沙又賦予甲殼一抹赭紅。得天獨厚的自然饋贈,遇上淮揚菜系千年的庖廚智慧,便成就了這方水土最生動的煙火圖騰。
老城南門大街的百年食肆里,鑄鐵鍋正吞吐著琥珀色的濃湯。八角、草果在滾油中爆香,郫縣豆瓣與本地辣椒碎纏綿出絳色云霞。掌勺人信手撒入十三味秘制香料,霎時騰起一團金霧——這是三十年老灶才養得出的氣韻。紅甲將軍們列隊躍入沸騰的漩渦,在顛勺翻覆間將湯汁吮入甲縫,原本暗沉的殼色漸漸泛起琥珀光。待起鍋時淋上十年陳釀的恒順香醋,酸甜咸辣便在水汽氤氳中達成微妙平衡。
饕客們的盛宴總在暮色四合時開場。臨窗方桌上,青花瓷盆里堆起赤色山巒。清蒸者如出水芙蓉,須蘸姜醋方顯本味;蒜蓉者若金甲神兵,在銀雪般的蒜泥中半隱半現;最妙當屬冰鎮醉蝦,以女兒紅與話梅共釀,蝦肉入口的剎那,凜冽酒香裹著果香在舌尖綻開,恍若飲下一斛月光。老食客多從蝦腹下箸,三指輕旋便褪去鎧甲,動作行云流水,恰似茶道中的點茶功夫。此刻的龍宮巷早已化作香霧長廊。穿藍布衫的老板娘托著錫壺穿行桌間,壺嘴傾瀉的鮮啤在玻璃杯中激起雪浪。臨河的老槐樹下,歸鄉的游子正將蝦鉗里的嫩肉喂給孩童,月光把蝦殼染成碎銀,叮叮當當落滿青石板的縫隙。二十年未改的市聲里,有少年吮指時的歡叫,有戀人剝蝦時的私語,更多是杯盞相碰的清脆——這是屬于運河兒女的深夜食堂,每一只蝦殼里都蜷縮著潮潤的鄉愁。
當蝦殼在竹簍里堆成小山,晚風便裹著荷香漫過窗欞。酒酣耳熱之際,恍惚聽得運河里的漕船汽笛悠長,八百年前南來北往的商賈,是否也曾在此處醉倒于這抹赤紅?如今高鐵取代了漕船,但小龍蝦依舊在夏夜里爬上每個淮安人的餐桌,用灼熱的鮮香,將故土的血脈熨燙得滾燙。
作者:朱玥 來源:散文隨筆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卡倫湖
- 一個周日,去往卡倫湖。卡倫是滿語音譯,意思是臺或站。音譯的名字往往有一種文化味道,讓人好奇。
- 02-27
- 姥姥家的老灶房
- 姥姥家的老灶房就是村子里最普通的那種小廚房。記憶中的老灶房經過一家四代人的煙火氣熏陶,早已有了歲月的痕跡。
- 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