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舞劇《紅樓夢》入圍荷花獎,首演后,全網口碑爆棚豆瓣高達8.7分。很多觀眾看完直呼:“太驚艷了!瞬間淚目。”而這有一票難求的《紅樓夢》到底驚艷在哪呢?舞劇《紅樓夢》是由導演黎星,李超創作的內容,舞劇借鑒章回體小說結構,用十二個篇章講述了寶玉與十二釵的情緣聚散,以舞蹈的方式將紅樓復活重生。在舞劇里,你會看到黛玉入府,寶黛相逢,幻境中,十二釵在燈影下重聚,沖喜中,黛玉是繡房紅帳里的一點白。千紅一哭,萬艷同悲。花葬中,十二釵消失于十二墓碑旁。寶玉歸彼大荒每一幕都宛如沉浸在紅樓里的一場夢,讓人如癡如醉。
我們先來鑒賞一下舞劇的前三幕。第一幕是入府:取自《紅樓夢》的第三回【接外孫賈母惜孤女】三春出場伴著賈母,舞步輕快盡顯少女嬌媚活潑;鳳姐出場配樂激昂,腦海中已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那一句“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和小廝們的互動片段也盡顯其尊貴身份;寶黛二人的相見剎仿佛靈魂碰撞,耳邊響起寶玉那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緊接著的雙人舞片段演繹出了初見的曖昧拉扯和“木石前盟”前世今生的宿命感。第二幕是幻境:取自《紅樓夢》的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很喜歡這一幕,也是十二金釵第一次集體亮相。寶玉在秦可卿的房間睡著后進入了太虛幻境,見到了警幻仙姑,看到了十二金釵的判詞。舞蹈演員們分批亮相,判詞也隨之顯現,但都只有部分,只有最后出場的黛玉和寶釵的判詞是完整的: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德屬寶釵,才頌黛玉,后兩句也暗示了二人的結局。寶玉在夢中流連卻什么也抓不住看不清,最終恍恍惚惚又歸于安靜。第三幕是含酸:取自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探寶釵黛玉半含酸】看到“含酸”二字,耳邊就能響起黛玉酸溜溜的聲音“我來的不巧了”“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書中第五回開頭就提到過,寶釵來府后深得下人之心,“人謂黛玉所不及”,因而“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因此在第八回,黛玉探望寶釵看到寶玉也在、一吃醋便陰陽怪氣;后來寶釵勸寶玉不要吃冷酒,黛玉又借題發揮酸了幾句。“木石前盟,金玉良緣,偶相逢卻好像姻緣前定,顧盼流連,似有千言將說。”這一幕三人的各懷心事讓人想的《終身誤》和《枉凝眉》,寶玉寶釵“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沒有多情,只有相敬如賓的“禮";黛玉寶玉“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臨了心事終虛話。
整個舞劇,除了內容的細致剛難得的是做到了服道化的考究,服裝設計師李昆以植物花卉,明清孫溫的繪本,以及京昆戲曲為靈感,將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貫穿全劇,加入云步,水袖等戲曲元素,讓十二種風姿各有特色。同時,為了呈現更好的效果,舞臺去繁留簡,故事在帷幔和屏風中展開。垂下的帷幔塑造了太虛幻境的飄渺之感,一句句判詞如宿命般不可違抗,又如煙云般轉瞬即逝。無論去與往,皆是夢中人。百年后,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以另一種方式與我們重合。寶黛的惋惜,十二釵的離去,所有的遺憾都在舞劇中了了份團圓,也圓了我們心中的紅樓夢。